豆包菌

【中药材】0人已阅
拼音注音 Dòu Bāo Jūn 别名

酸酱菌、马屁包、色豆马勃、牛眼睛、豆苞菇、豆包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硬马勃科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Cokeret Couch [Lycoperdon capitatum Gmelin.;Scleroderma tinctori-um(Mich.)Per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土上或林下。为外生菌根菌。夏、秋季习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子实体不规则球形,径2.5-12cm。基部具一狭缩的柄。全株土黄色,淡赭锈色。包被膜质易破裂。孢体内部充满豆米状颗粒,坚硬,直径1-4mm,埋于黑色胶状物质中,初呈柠檬黄色,后呈褐色,内藏孢子,孢子球形,褐色,密布小刺,直径8-10μm。

性状

性状鉴别 子实体不规则扁球形,直径2.5-11cm,基部收缩成柄状。柄长1.5-5cm,直径约3.5cm。包被淡锈色至青褐色,光滑,上部成片状剥落,膜质,易碎。孢体黑色或暗褐色,充满无数小包。小包呈不规扁多角形,黄色至褐色,外露后显粉性。

化学成分

子实体含有萘型枕酸衍生物(naphthalenoid pulvinic acid derivative), 脂肪酸(fatty acid ),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rol peroxide),豆包菌甾醇(pisosterol),22ξ-乙酰氧基-3β,23ξ-dihydroxy-24(28)Z-亚乙基-8-羊毛甾烯[22ξ-acetoxy-3β,23ξ-dihydroxy-24(28)Z-ethylidenelanost-8-ene],22ξ-乙酰氧基-3β,23ξ-二羟基-24-亚甲基-8-羊毛甾烯(22ξ-acetoxy-3β,23ξ-dihy-droxy-24-methylenelanost-8-ene).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止血;解毒消肿。主胃及食管出血,外伤出血,冻疮流水,流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辛、性平。有消肿、止血的功能。用于消化道出血、冻疮流水、外伤出血等证。

摘录 《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麻黄【发散风寒药】
  • 荆芥【发散风寒药】
  • 防风【发散风寒药】
  • 葱须【发散风寒药】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 标签: 豆包菌 中药材

    咬字典百科 » 豆包菌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豆腐渣果
    下一篇 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