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箨

【中药材】0人已阅

《中药大辞典》:芦竹箨

拼音注音 Lú Zhú Tuò 别名

芦荻外皮(《圣惠方》)。

出处

《药对》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箨叶。春、夏、秋均可采取。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24.96~31.06%、戊聚糖15.75~17.59%、木质素37.42~35.35%、灰分14.00~8.00%、水分7.87~8.00%。

性味

《药对》:"寒。"

功能主治

《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

复方

治吐血不止:芦荻外皮,烧灰,勿令白,为末,入蚌粉少许,研匀,麦门冬汤服一、二钱。(《圣惠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竹箨

拼音注音 Lú Zhú Tuò 别名

芦荻外皮

英文名 leaf of Creeping Dipteracanthus 出处

出自《药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箨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原形态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节上有芽。茎直立,中空。叶2列,互生;叶鞘圆筒状,叶舌有毛;叶片扁平,长15-45cm,宽1-3.5cm,边缘粗糙。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长10-16cm;第1花通常为雄花,颖片披针形,不等长,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长于内稃,光滑开展;两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与内稃分离。花、果期7-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多破碎,完整者呈圆筒形槽状,上部小叶已脱落,长8-14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具明显的细密纵皱纹;内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具光泽;中间厚,边缘带膜质。质韧,断面可见1列大型孔洞。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叶鞘含纤维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和木质素(lignin)。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生肌敛疮;止血。主金疮;吐血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研末冲,3-6g。外用:适量,研末撒。

各家论述

《药对》:主金疮,生肉,灭瘢。

摘录 《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麻黄【发散风寒药】
  • 荆芥【发散风寒药】
  • 防风【发散风寒药】
  • 葱须【发散风寒药】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 标签: 芦竹箨 中药材

    咬字典百科 » 芦竹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芦荟花
    下一篇 芫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