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莴苣

【中药材】0人已阅

《中药大辞典》:岩莴苣

拼音注音 Yán Wō Jù 别名

锈草、岩枇杷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全草。全年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深山岩石上。分布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生叶4~6枚,有肉质叶柄,长3~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质厚,边缘有不规则的浅锯齿,下面有白斑。花茎顶端单生1花,或上部分成两枝,每枝顶生1花。蒴果线形,长3.5厘米,2瓣裂。种子纺锤形,淡棕色。

性味

性温,味苦。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强筋壮骨,补虚,止咳,生肌,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泡酒服,3~5钱,外用:捣缄包敷或泡酒擦患处。

复方

①治刀伤:岩莴苣叶捶绒,包敷伤口,干则再换。

②治劳伤:岩莴苣四两,泡酒早晚服。

③治咳嗽:岩莴苣三至五钱,蒸酒服。

④治跌打损伤:岩莴苣、小马蹄草、红酸浆草、仙桃草、红牛膝各三钱。泡酒半斤,浸三天后,取酒服,每日三次,每次五钱,体弱者酌减;另以药洒擦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岩莴苣

拼音注音 Yán Wō Jù 别名

锈草、岩枇杷

英文名 all-grass of Cliff Briggsia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iggsia fritschii (Levl. Et Vant.) Craib [B. mihieri (Franch.) Crai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700m的阴湿岩石山。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岩莴苣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0.8-3cm。叶均基生;叶柄长2-9cm,无毛或有疏短毛;叶片革质,狭倒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10cm,宽1-6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牙齿或小牙齿,两面无毛,叶脉不明显。聚伞花序2次分枝,每花序具1-4花;花序梗长8-17cm,无毛或被疏柔毛;苞片小,条形;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蓝紫色,漏斗形,一侧膨胀,长约5cm,外面疏被短柔毛或无毛,内面具紫褐、黄以斑纹,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花丝疏被腺状短柔毛;花盘环状,边缘波状;子房狭长圆形,长约1.2cm,花柱长1.5-2mm,柱头2,长圆形。蒴果倒披针形,长3.4-7cm。种子小,多数。花期10月,果期1月。

性味

味甘;苦;性温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益气;强筋骨;生肌。主劳伤咳嗽;筋骨损伤;刀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泡酒饮。外用:适量,捣绒包敷或泡酒擦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麻黄【发散风寒药】
  • 荆芥【发散风寒药】
  • 防风【发散风寒药】
  • 葱须【发散风寒药】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 标签: 岩莴苣 中药材

    咬字典百科 » 岩莴苣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岩茴香
    下一篇 岩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