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

【中药材】0人已阅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

拼音注音 Dì Gǔ Niú 别名

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

来源

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性味

咸,凉。有毒。

功能主治

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1~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地牯牛

拼音注音 Dì Gǔ Niú 别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药手册》),地拱(《四川中药志》)。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幼虫。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

原形态

蛟蜻蛉,又名:蚁蛉。

体细长,略似蜻蛉。长约4厘米,黑褐色。头部有大的复眼1对,无单眼;触角1对,呈棍棒状,黑色;口器适于咀嚼。前胸能活动,胸背部有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前翅透明,翅脉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缘纹。胸足3对。腹部细长。幼虫形似蜘蛛,体长约18毫米,体上有黑褐色花纹;头、胸较小,口器咀嚼式,有钳状的颚;无翅,胸足5对,腹部较大。全身有较多的毛。

成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有趋旋旋旋旋光性。幼虫常居于岩穴下、屋榆下之干燥的砂地上,营盆状的穴,潜伏于穴底,待小昆虫堕入穴中,即行捕食。堕入之昆虫,以蚁为多,故有蚁狮之称。

性味

辛咸,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陆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有毒。"

功能主治

治砂淋,疟疾,疔疮,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窃,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④《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⑤《四川中药志》:"治瘴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复方

①治疟疾:地枯牛十一个。兑酒吞服,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一次。慢性疟疾,得服一星期。

②治小儿疟疾:地枯牛七个。炒香为末,开水吞下。

③治疔毒:地枯牛七个。以六个捣绒敷疔顶,另一个不捣放疔头上,用布包好。(①方以下出《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④治瘰疬破烂: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许,捶烂敷疮,用膏药盖之。(《生草药性备要》)

⑤治竹木刺及铁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处。(《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牯牛

拼音注音 Dì Gǔ Niú 别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英文名 antlion 出处

1.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原形态

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性状

性状鉴别,虫体呈圭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归经

膀胱经

性味

味辛;咸;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摘录 《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麻黄【发散风寒药】
  • 荆芥【发散风寒药】
  • 防风【发散风寒药】
  • 葱须【发散风寒药】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 标签: 地牯牛 中药材

    咬字典百科 » 地牯牛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地筋
    下一篇 地涌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