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花2022-10-07 18:48:01

    中药材“芦花”。别名:葭花(《尔雅》),芦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图经》)。出处:《唐本草》。化学成分:含木质素18%,戊聚糖24.9~25.6%和纤维素26.8~31.1%。性味:《纲目》:...

    查看详情 >>
  • 羊舌树2022-10-07 18:50:24

    中药材“羊舌树”。别名:狗舌头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600m的林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乔木。芽、嫩枝、花序均密被褐色短绒毛,小枝褐色。叶常簇生于小枝上端,互生;叶柄长13cm;叶片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背通常苍白色,千后变揭色;中脉在……...

    查看详情 >>
  • 红接骨草2022-10-07 18:52:52

    中药材“红接骨草”。别名:耳草长蒴苣苔、矮脚甘松、石上莲。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苦、涩,凉。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消肿止痛。 劳伤咳嗽:全草0.3~1两,水煎服。 跌打损伤,骨折:鲜全草捣烂用酒炒外敷,或用全草浸酒内服外搽。 痈疮疖肿:鲜全草捣烂调红糖外敷。别名:矮脚甘松、石上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160m的石灰岩山阴处石上或陡崖上。 资源分布:……...

    查看详情 >>
  • 穿根藤2022-10-07 18:55:12

    中药材“穿根藤”。别名:春根藤(《广东中药》),木头疳(《广西药植名录》),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广东中草药》)。出处:《福建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东,福建、广西亦有。原形态: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或……...

    查看详情 >>
  • 眼镜蛇2022-10-07 18:57:36

    中药材“眼镜蛇”。别名:吹风蛇、扁头蛇、吹风鳖、饭铲头、蝙蝠蛇、琵琶蛇、饭匙头、万蛇、膨颈蛇、扁颈蛇、五毒蛇、白颈丫。生境分布:广西、江西。性味:甘、咸,温。有毒。功能主治:通经络,袪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痛,脚气。用法用量:一般配药酒用,以蛇半斤,配定量风湿药酒3斤,约1个月即可服,每日服1两。或与黄梢蛇、金环蛇同浸酒,称“三蛇酒”。别名:膨颈蛇(薛德焴《系统……...

    查看详情 >>
  • 狭叶当归2022-10-07 19:02:11

    中药材“狭叶当归”。别名:水大活。出处:始载于《东北草本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草地、林缘、水溪旁或阔叶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粗大,长达20cm,径达3cm,表面黄褐色至灰褐色。茎有细沟纹,带紫色,被短毛。基生叶开展,三回羽毛状全裂;茎生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柄比叶片短,基部膨……...

    查看详情 >>
  • 火炭母草根2022-10-07 19:04:28

    中药材“火炭母草根”。出处:《重庆草药》。性味:酸甘,平。 ①《分类草药性》:...

    查看详情 >>
  • 沙棘豆2022-10-07 19:06:51

    中药材“沙棘豆”。别名:砂珍棘豆、泡泡草。生境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消食健脾。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别名:泡泡草。出处:《内蒙古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沙地、河岸沙滩、山坡等处。分布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占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全株被长柔毛。根长。几为无茎。叶多数……...

    查看详情 >>
  • 毛冬瓜叶2022-10-07 19:09:05

    中药材“毛冬瓜叶”。别名:毛花杨桃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100m的山地草丛及疏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毛花猕猴桃 落叶藤本,幼枝、叶柄、花序和萼片密被乳白色或淡污黄色直展的绒毛或交织压紧的绵毛;皮孔大小不等;髓白色,片状。 单叶互生;叶柄粗短,长1.53cm;时片厚纸质,卵形至阔卵形……...

    查看详情 >>
  • 桑黄2022-10-07 19:11:12

    中药材“桑黄”。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生境分布: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别名:桑臣、桑耳(《药性论》),胡孙眼(《酉阳杂俎》),桑黄菇(《纂要奇方……...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