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冬青果2022-10-07 18:37:42
中药材“野冬青果”。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润肺定喘。用于肺结核,哮喘。用法用量:0.5~1两,炖肉服,或研末开水送服,每次2分。别名:麻里果(《云南中草药》),麻栗果、山蒲桃(《云南中草药选》),羊屎果、十年果(《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中草药》。原形态:①海南蒲桃,又名:乌木、乌口树、乌贯木、乌墨、黑墨树。 乔木,高6~15米。小枝圆柱状或……...
查看详情 >> -
角茴香2022-10-07 18:40:04
中药材“角茴香”。别名:山黄连。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用法用量:1~2钱。别名:咽喉草、麦黄草、黄花草、雪里青(《河南中草药手册》),野茴香(《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干燥山坡、草地,沙地、砾质碎石地。分布辽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
查看详情 >> -
虾子花2022-10-07 18:42:30
中药材“虾子花”。别名:红蜂蜜花、吴福花、野红花、破血药、沙花、虾花。生境分布:贵州、云南。性味:微甘、涩,温。功能主治:调经活血,凉血止血,通经活络。主治妇女血崩,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鼻衄,咳血。用法用量:3~5钱。别名:吴福花(《广州植物志》),红蜂蜜花(《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路旁、河边、山坡的向阳……...
查看详情 >> -
菊花参2022-10-07 18:44:52
中药材“菊花参”。别名:止咳菊。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化痰。主治肺虚咳嗽,久咳不止,支气管炎。用法用量:菊花参2个,临睡前生吃。别名:金钱参、一颗松(《滇南本草》),半边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滇南本草》。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疏林向阳坡地草丛中。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约5厘米。根数条,肉质,细……...
查看详情 >> -
聚藻2022-10-07 18:49:42
中药材“聚藻”。别名:水藻、水蕴、鳃草、午尾蕴、藻、金鱼草、草纱、小二仙草、狗尾巴草、狐尾草。出处:《本草图经》在...
查看详情 >> -
篦齿蒿2022-10-07 18:54:31
中药材“篦齿蒿”。别名:恶臭蒿、粘蒿、籽蒿。出处:始载于《内蒙古中草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漠、河谷砾石地或山坡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栉叶蒿 一年生草本,高1240cm。茎自基部分枝,紫色或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绢毛。叶片椭圆形,篦齿状分裂,松针状,质坚硬,无毛,无叶柄,羽轴向基部逐渐扩大,茎下部和中部……...
查看详情 >> -
石彭子2022-10-07 18:56:51
中药材“石彭子”。别名:崖石榴(《植物名实图考》),巴梨子、崖荔子(《中国树木分类学》),石彭彭(《江西中药》),小木莲(《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冰粉子(四川)。出处:《江西中药》。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水边的密林或灌木丛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原形态:珍珠莲,又名:木莲葛,冰粉树。 常绿攀援藤本。幼枝黄褐色或紫褐色,初被褐色柔毛,后渐无毛,具纵沟。单叶……...
查看详情 >> -
白毛藤根2022-10-07 18:59:13
中药材“白毛藤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性味:①《四川中药志》:...
查看详情 >> -
猫爪草2022-10-07 19:01:30
中药材“猫爪草”。性状:本品呈纺锤形,多5~6个簇生,形似猫爪,长3~10mm,直径2~3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久存色泽变深,微有纵皱纹,并有点状须根痕和残留须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空心或实心,粉性。气微,味微甘。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切向延长,黄棕色,有的分化为表皮毛,微木化。皮层为20~……...
查看详情 >> -
熟地黄2022-10-07 19:03:47
中药材“熟地黄”。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贮藏:置通风干燥处。炮制:(1)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附录Ⅱ D)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净生地黄,照蒸法(附录Ⅱ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