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毛草2022-10-07 18:52:34
中药材“红毛草”。别名:竹叶草、百日晒、肉草、七日一枝花、鸭舌头、小号鸡舌癀、细竹壳菜、血见愁[广西]。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用于肺热咳嗽,咳血,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肠炎。外用治疮疖红肿。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患处。别名:地韭菜(《天宝本草》),天芒针(《福州草药》),地蓝花、鸭舌头(《四川中药志》),地潭花、山海……...
查看详情 >> -
红毛鸡2022-10-07 18:52:33
中药材“红毛鸡”。别名:褐翅鸦鹃、毛鸡、落谷。生境分布:广西。性味:甘,温。功能主治:调经,补血。外用治跌打,风湿。用法用量:浸酒内服适量。备注:毛鸡酒:为红毛鸡加党参、川芎等十余种药材用桂林三花酒炮制而成。别名:茅笼中鸟、绿结鸡(《陆川本草》),毛鸡、落谷(《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分布自浙江南至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褐翅...
查看详情 >> -
红瑞木2022-10-07 18:52:33
中药材“红瑞木”。别名:椋子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700m的杂木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高3m。树皮紫红色;老枝血红色,无毛,常被白粉,cm;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49cm,宽2.55.5cm;侧脉56对。分辩率房状聚伞药序顶生;花小,黄白色;萼坛状,裂……...
查看详情 >> -
红穿破石2022-10-07 18:52:32
中药材“红穿破石”。别名:猛公刺。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2200m的空旷的石灰岩山地或土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南岭柞本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m。小枝被黄色长柔毛或无毛。叶互生;叶柄长710cm;叶革质,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15cm,宽3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干后褐色……...
查看详情 >> -
红沙2022-10-07 18:52:32
中药材“红沙”。别名:红虱、杉柳、琵琶柴、海葫芦根、枇杷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片生于山间盆地、湖崖盐大碱地,戈壁及沙砾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原形态:多分枝小灌木,植株仰卧,高1030(70)cm。树皮不规则波状剥裂;老枝灰棕色,小枝多拐曲,皮灰白色,纵裂。叶常46枚簇生在缩短的枝上,肉质,短圆柱形,鳞片状,长1……...
查看详情 >> -
红毛走马胎2022-10-07 18:52:31
中药材“红毛走马胎”。别名:毛膏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胆(《贵州植药调查》),红毛针、毛罗伞、老虎舌、铺地毡、红毡草(《广西药植名录》),虎舌红、山猪怕、红毡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红毛过江、毛凉伞(《广西中草药》),红毛毡、红八枣、矮朵朵、肉八枣、红八爪(《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生境分布:生山地、山谷林下。分布福建……...
查看详情 >> -
红白二丸果2022-10-07 18:52:30
中药材“红白二丸果”。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有双球形块茎,但有较多须根;茎圆柱形,直立,淡褐色,不分枝。叶互生;叶柄长415cm,从下到上变短;叶片薄纸质,宽卵形,长312cm,宽3.59cm,先端渐尖,常成尾状,基部心形,偏斜,叶背淡绿色,叶缘有锯齿。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较小而稀疏,粉红色,雄花被片4,外轮2,卵圆形,内轮2,友蕊多数,基部……...
查看详情 >> -
红牛尾七2022-10-07 18:52:30
中药材“红牛尾七”。别名:小黄。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血,清热。主治咽喉痛,腮腺炎,大便秘结,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2~3钱,水煎服或捣烂外包患处。别名:小大黄、小黄。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高寒山区坡地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高达3m。根木质,粗壮肥厚,长圆锥形,较粗硬,断面紫色。茎直……...
查看详情 >> -
红毛野海棠2022-10-07 18:52:29
中药材“红毛野海棠”。别名:山红活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地海拔7501200m的坡地,湿润的草丛中或水旁、林缘阴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直立草本或亚灌木,高3060cm。通常不分枝,茎四棱形,浅棕色或红色,地上各部位均被平展的红色长刚毛、腺毛及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56.5cm;叶片纸质,广卵形至椭圆形,长57.5cm,宽35c……...
查看详情 >> -
红毛对筋草2022-10-07 18:52:29
中药材“红毛对筋草”。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痈疮肿毒,胃肠出血,血崩。用法用量:0.5~1两。出处:始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200m的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西北、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通常数条簇生,高1530cm,钝四棱形,密被褐色短柔毛,通常中上部有分枝。……...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