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橘露2022-10-07 18:36:16
中药材“金橘露”。出处:《纲目拾遗》。性味:《中国医学大辞典》:...
查看详情 >> -
蟹爪兰2022-10-07 18:40:56
中药材“蟹爪兰”。别名:蟹足霸王鞭、锦上添花。出处:始载于《广州植物志》。生境分布:南北各公园有栽培。原形态:肉质植物,常呈灌木状,多分枝。花茎木质化,稍圆柱状,幼枝及枝扁平;茎节短,长圆形或侄卵形,长36cm,宽1.52.5cm,鲜绿色,嫩时或在冬季多少带紫色,先端截形,两侧各有24个粗而多少内弯的锯齿,两面具肥厚的中肋。无叶。花生于嫩茎节的顶端,玫瑰红色……...
查看详情 >> -
薏苡仁2022-10-07 18:43:21
中药材“薏苡仁”。别名:薏苡、苡米、薏仁米、沟子米。性状: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炮制:薏苡仁:除去杂质。 麸炒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照麸炒法(附录……...
查看详情 >> -
荔枝草2022-10-07 18:45:48
中药材“荔枝草”。别名:荠宁、雪见草、雪里青、癞子草、癞团草、癞疙宝草、蛤蟆草、猪婆草。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用于扁桃体炎,肺结核咯血,支气管炎,腹水肿胀,肾炎水肿,崩漏,便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用治痈肿,痔疮肿痛,乳腺炎,阴道炎。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别名:水羊耳(《生草药性备要》)……...
查看详情 >> -
芡实叶2022-10-07 18:48:10
中药材“芡实叶”。别名:鸡头盘(《本草图经》),刺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纲目》。功能主治:治胞衣不下,吐血。 ①《随息居饮食谱》:...
查看详情 >> -
红云草2022-10-07 18:53:01
中药材“红云草”。别名:假地榕、红毛藤。生境分布:广西。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吐血,便血,疮疖。用法用量:2~3钱。别名:红毛藤、假地榕、铺地走马、红铺地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860m的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亚灌木,高415m,具匍匐茎;茎幼时密被锈色长柔毛。叶互生;稀近……...
查看详情 >> -
穿鱼藤2022-10-07 18:55:21
中药材“穿鱼藤”。别名:大穿鱼草、水杨柳、疏脉山茱萸。出处:《红河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边、林阴处。分布陕西、甘肃、湖北至西南、华南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茎直立,高约3米,幼枝四棱,红褐色,密生平贴细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7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2~4对上升达先端,两面被子贴毛,叶柄长……...
查看详情 >> -
相思子2022-10-07 18:57:44
中药材“相思子”。别名:相思豆、红豆、黑头小鸡、鸡母珠[台湾]、土甘草[广西]。性味:根、藤、叶:甘,平。 种子:苦、平。有大毒。功能主治:根、藤、叶:清热解毒,利尿。根、藤:用于咽喉肿痛,肝炎;叶:用于支气管炎,并作凉茶配料。 种子:涌吐,杀虫。外用治癣疥,痈疮,湿疹。用法用量:根、藤、叶2~5钱;种子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调油涂患处。备注:(1)种子含多种……...
查看详情 >> -
狗脚草根2022-10-07 19:02:20
中药材“狗脚草根”。出处:《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文摘集》。生境分布:生于密林中。分布云南。原形态:假木荷,又名:星芒克雷木。 常绿乔木,高4~6米。小枝棕色。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钝或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散生极小的腺点;叶柄长7~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具微柔毛,长20厘米;苞片及2小苞片皆为……...
查看详情 >> -
滴水珠2022-10-07 19:04:37
中药材“滴水珠”。别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制蛇子、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独龙珠、蛇珠、岩芋。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解表止痛,散结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外用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2分,研粉装胶囊吞服,或1~3粒块茎吞服(不可嚼碎);外用适量,鲜块茎捣烂敷患处。别名:石半夏、石里开、一滴珠、水滴珠(……...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