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苦草2022-10-07 19:18:34

    中药材“山苦草”。别名:苦草、胆草。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消炎解毒。主治慢性肝炎,尿路感染,口腔炎,疮疡肿毒。用法用量:配方用,用量2钱。别名:苦草、胆草、散血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4002700m的干燥荒坡矮草丛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原形态:散瘀草,多年生草本,长732cm。平展上升或齿匍匐茎,细弱,密被灰白……...

    查看详情 >>
  • 小毒芋2022-10-07 19:20:48

    中药材“小毒芋”。别名:香芋、团芋。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501400m的密林下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泉七,多年生草本。茎短,圆柱形,上升,粗23cm,具残存的叶鞘。叶柄圆柱形,绿色或稀带青紫色,纤细,长3050cm,下部具鞘;叶片薄革质,卵形,长2030cm,宽1217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微凹或稍外凸,表面淡绿色,……...

    查看详情 >>
  • 大风子油2022-10-07 19:23:04

    中药材“大风子油”。别名:大枫油(《普济方》)。出处:《纲目》。性状:本品在常温下为黄色或棕黄色脂肪油,在25℃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比重0.940~0.960(25℃)。气微弱,味微辛烈。性味:辛,热,有毒。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功能主治: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 ①《本草备要》:...

    查看详情 >>
  • 地绵绵2022-10-07 19:25:20

    中药材“地绵绵”。别名:小野芝麻、蜘蛛草。生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功能主治:外伤止血。用法用量:外用捣烂敷患处。别名:蜘蛛草。生境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及广西东北部。原形态:小野芝麻,草本植物,高1060cm。有时具块根。茎直立,四棱形,密被污黄色绒毛。叶对生;叶柄长515mm;……...

    查看详情 >>
  • 叉枝藻2022-10-07 19:27:36

    中药材“叉枝藻”。功能主治:为琼胶的辅助原料,并用作缓泻剂。别名:丝藻、软骨红藻、扁形叉枝藻、扁枝子、鲍鱼菜、猪毛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生长盛期68月。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各地沿海。原形态:藻体紫红色,直立,丛生,软骨质,扁圆,高410cm,宽11.5mm。二叉分枝34次,呈扇形。内层细胞小,髓部细胞大,界限明显。囊果球形,生……...

    查看详情 >>
  • 刷把草根2022-10-07 19:30:14

    中药材“刷把草根”。别名:怀胎草根。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60cm。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常呈紫红色,棱线不明显,周围被曲柔毛及腺毛;有分枝。无基生叶,茎生叶对生,上部的互生,绿以,花期常变红色;无柄或近于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齿,基部渐狭,两面光滑,仅脉上及边缘被曲柔毛。花两性,单生……...

    查看详情 >>
  • 人参花2022-10-07 19:32:40

    中药材“人参花”。出处:《中药志》。功能主治:《中药志》:...

    查看详情 >>
  • 丛枝蓼2022-10-07 19:34:59

    中药材“丛枝蓼”。别名:水红辣蓼、辣蓼(《全展选编·传染病》)。出处:《全展选编·内科》。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或阴湿处。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丛枝蓼,又名:簇蓼。 平卧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无中央茎的区别。单叶,互生,通常卵形,有时呈披针形,两端狭尖,两面无毛或有短柔毛,在叶缘和中脉上经常有小刺状毛;托鞘有缘毛。穗状花序,通常顶生或腋……...

    查看详情 >>
  • 龙须藤2022-10-07 18:24:25

    中药材“龙须藤”。别名:羊蹄藤、乌郎藤、过岗圆龙、九龙藤、五花血藤、梅花入骨丹、燕子尾、黑皮藤。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健脾理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跌打损伤,胃痛,小二疳积。用法用量:0.5~1两。别名:轮环藤、牵藤暗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中,常攀援于乔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部及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等地。原形……...

    查看详情 >>
  • 黄龙藤2022-10-07 18:25:42

    中药材“黄龙藤”。别名:五香藤、通气香、铁骨散、小血藤、蛇毒药、拔毒散、小红袍、岩青叶、大红袍、满山香、滑藤、紫龙、血藤、五沙藤。出处:黄龙藤收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说...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