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瘤菌2022-10-07 18:54:22
中药材“粉瘤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北、华东及吉林、河北、山西、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子实体为块状复孢囊,密集或散生。近球形,无柄,直径215mm。粉灰色、青褐色至灰褐色,包被薄,上有小疣。假孢丝系分枝、薄壁,有横皱褶、半透明至淡黄色的小管,直径830μm,顶端圆钝。孢子半透明,成堆时肉色,具小疣,……...
查看详情 >> -
米露2022-10-07 18:54:23
中药材“米露”。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①《广和堂帖》:...
查看详情 >> -
粉藜2022-10-07 18:54:23
中药材“粉藜”。别名:三齿粉、藜、咸卜子菜。生境分布:内蒙古、宁夏、甘肃。性味:甘、酸,平。功能主治:利水涩肠。主治腹泻。用法用量:鲜草1两水煎服;或干品3钱,锁阳2钱研粉,分2次冲服。别名:三齿粉藜、咸卜子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边、碱性草地,盐渍化沙地、湖边、河滩。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80cm。……...
查看详情 >> -
米碎花2022-10-07 18:54:24
中药材“米碎花”。别名:虾辣眼。性味:甘、淡,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敛疮。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外用治烧烫伤,脓泡疮。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调搽患处。别名:梅养东(侗名)。出处:《贵州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原形态:灌木,高1~3米。嫩枝略有棱,被黄褐色短柔毛……...
查看详情 >> -
粗叶悬钩子2022-10-07 18:54:24
中药材“粗叶悬钩子”。别名:大叶蛇泡竻、大破布刺、老虎泡、虎掌竻,九月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八月泡、牛尾泡、大竻坛(《广西中草药》)。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丘陵、路旁、旷野灌木丛中。分布广西、广东、福建、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原形态:攀援灌木;全株密被锈色绒毛,枝、叶柄和花序柄有小钩刺。单叶互生,心状卵形或心状圆形……...
查看详情 >> -
米碎花根2022-10-07 18:54:25
中药材“米碎花根”。别名:梅养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山草地、村旁、河岸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米碎花 小灌木,高达1.5m。嫩枝有2棱,与顶芽均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3mm;叶片薄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5cm,宽12cm,先端短尖,基部渐狭,边缘密生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异株……...
查看详情 >> -
粗棕竹根2022-10-07 18:54:25
中药材“粗棕竹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南部。原形态:粗棕竹,丛生灌木,高约2m,或更高。茎圆柱形,有节,直径约2cm。叶通常掌状4深裂;叶柄长 1533cm,两面凸圆;裂片宽披针形至被针形,长2025cm,宽2.54.5cm,具34条肋脉,先端短渐尖,具尖出,仅边缘具细锯齿;先端有三角形的小戟突;叶鞘纤维褐色,纤细,交……...
查看详情 >> -
粉叶地锦2022-10-07 18:54:26
中药材“粉叶地锦”。别名:细母猪藤(《贵州药植目录》)。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生境分布:常攀附墙壁、岩石或乔木上。分布我国东部及西南各省。原形态:落叶攀援藤本。幼枝有4~6棱脊;嫩叶带紫色,卷须3~5分枝,末端具吸盘。掌状复叶互生;小叶5,狭椭圆形至椭圆形,长3~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下面带粉白色,无……...
查看详情 >> -
米面蓊叶2022-10-07 18:54:27
中药材“米面蓊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18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态:灌木,高12.5m。多分枝,枝多少被微柔毛,幼嫩时有棱或有条纹。叶对生,薄膜质,近无柄;下部枝的叶呈阔卵形,上部枝的叶呈披针形,长39cm,宽1.52.5cm,先端尾状渐尖(基生枝上的叶尖常具红色鳞片),基部……...
查看详情 >> -
粉苞苣2022-10-07 18:54:27
中药材“粉苞苣”。别名:杂赤咸巴[西藏]。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用法用量:2~4钱。别名:细叶苦菜(《广西植物名录》),杂赤咸包(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广西、浙江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状。叶互生,披针形,长5~8厘米,……...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