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蜈蚣2022-10-07 18:41:33
中药材“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
查看详情 >> -
蜈蚣藻2022-10-07 18:41:32
中药材“蜈蚣藻”。别名:海赤菜、冬家烂、膏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2.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分布于辽宁、山东、浙江沿海,但以广东沿海为多。原形态:1.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胶质粘滑,丛生,高720(30)cm,主干单一至顶,亚圆柱形略扁,宽25(8)c……...
查看详情 >> -
蜈蚣藤2022-10-07 18:41:32
中药材“蜈蚣藤”。别名:多叶花椒、马椒、小叶刺椒。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牙痛,癣。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
查看详情 >> -
蜗牛壳2022-10-07 18:41:31
中药材“蜗牛壳”。出处:《本草图经》。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蜂胶2022-10-07 18:41:31
中药材“蜂胶”。性状: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具粘性,有芳香气味。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软化角化组织、止痛。用于鸡眼、胼胝、寻常疣。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敷患处。出处:江西《中草药学》。化学成分:含树脂约50~60%,蜂蜡30%,芳香挥发油10%和一些花粉等夹杂物。功能主治:①《中华皮肤科杂志》:...
查看详情 >> -
蜜柑草2022-10-07 18:41:30
中药材“蜜柑草”。生境分布:东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北。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消食止泻,利胆。主治小便失禁,淋病,黄疸型肝炎,吐血,痢疾。外用治外痔。用法用量:3~5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出处:《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光滑无毛。茎直……...
查看详情 >> -
蜂蝇2022-10-07 18:41:30
中药材“蜂蝇”。别名:花虻、食蚜蝇。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虫喜出入于花丛间,栖息于野外。产卵于污水、烘坑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原形态:蜂蝇,体型如蜜蜂,长约15mm。身体黑褐色,全身被有金黄色绒毛。腹部有光泽,具橙黄色的横带纹。翅脉多波曲,以第3纵脉的波贡最深。雄蝇的复眼在头顶部,左右相近 。雌蝇两眼远离。每一复眼的……...
查看详情 >> -
蜘蛛香2022-10-07 18:41:29
中药材“蜘蛛香”。别名:马蹄香、土细辛、心叶缬草、养心莲、养血莲、臭药、乌参、猫儿屎、老虎七、香草。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消食健胃,理气止痛,祛风解毒。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胃肠炎,痢疾,风湿疼痛,腰膝酸软。用法用量:3~5钱。别名:豆鼓菜根、九转香、雷公七(《贵州民间方药集》),马蹄香(《广西中药志》),鬼见愁,臭狗药、磨脚花(《云南中草药……...
查看详情 >> -
蜻蜓2022-10-07 18:41:29
中药材“蜻蜓”。别名:大蜻蜓、绿蜻蜓。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补肾益精,解毒,止咳。主治阳痿遗精,喉咙肿痛,百日咳等。用法用量:3~5只,入丸散剂。别名:灯烃、负劳(《尔雅》),蟌(《淮南子》),蝍蛉(《方言》),桑蜋(《说文》),胡蝶(崔豹《古今注》),狐梨(《尔雅》郭璞注),蜻蛉(《别录》),诸乘(《本草经集注》),蜻虰,纱羊(《纲目》),青娘子(……...
查看详情 >> -
蝇子草2022-10-07 18:41:28
中药材“蝇子草”。别名:银柴胡[陕西]、土桔梗[陕西眉县]、脱力草、粘蝇草、野蚊子草。性味:辛、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痢疾,肠炎;外用治蝮蛇咬伤,扭挫伤,关节肌肉酸痛。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浸酒搽患处。别名:鹤草、洒线花、沙参、野蚊子草、脱力草、粘蝇花、苍蝇花、粘蝇草、土桔梗、银柴胡、蚊子草、白接骨丹、水白参、……...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