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尾2022-10-07 18:27:56
中药材“鹿尾”。性味:甘、咸,温。功能主治:补腰脊,益肾精。用于腰脊疼痛不能屈伸,头昏,耳鸣,滑精。用法用量:2~3钱,多入丸剂服。出处:《青海药材》。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河北等地。性状:干燥的鹿尾,形状粗短,略呈圆柱形,先端钝圆,基部稍宽,割断面不规则。带毛者长约15厘米,外有棕黄色毛,并带有一部分白毛;不带毛者较短,外面紫红色至……...
查看详情 >> -
鹿头肉2022-10-07 18:27:56
中药材“鹿头肉”。出处:《千金·食治》。性味:《千金·食治》:...
查看详情 >> -
鹳骨2022-10-07 18:27:55
中药材“鹳骨”。出处:《别录》。生境分布:活动于开阔沼泽和潮湿草地上,夜宿高树,常集群生活。繁殖于我国北方地区,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原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录》),老鹳、捞鱼鹳。 体长约120厘米。嘴形粗健,长直而略侧扁,角黑色,先端渐形尖细,色亦较淡。虹膜淡粉红而外圈……...
查看详情 >> -
鹳肉2022-10-07 18:27:55
中药材“鹳肉”。出处:《河北中医药集锦》。功能主治:《河北中医药集锦》:...
查看详情 >> -
鹿筋2022-10-07 18:27:54
中药材“鹿筋”。性味:淡、微咸,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关节痛,手足无力,腓肠肌痉挛。用法用量:2~5钱。出处:《唐本草》。生境分布:主产东北、河北,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性状:干燥的鹿筋,细长条状,金黄或棕黄色,有光泽而透明。长45~65厘米左右,粗约1.5~2厘米。上端带肉质,下部有半圆形黑色蹄甲2个,亦有带4个小块蹄骨者;蹄甲处略带皮,有……...
查看详情 >> -
鹿藿2022-10-07 18:27:53
中药材“鹿藿”。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外用治痈疖肿毒,蛇咬伤。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或鲜根捣烂敷患处。别名:鹿豆(《尔雅》郭璞注),荳豆、野绿豆(《纲目》),野黄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老鼠眼……...
查看详情 >> -
鹿齿2022-10-07 18:27:53
中药材“鹿齿”。出处:《唐本草》。原形态: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鹿蹄肉2022-10-07 18:27:52
中药材“鹿蹄肉”。出处:《千金·食治》。性味:《千金·食治》:...
查看详情 >> -
鹿衔草2022-10-07 18:27:52
中药材“鹿衔草”。别名:鹿蹄草、鹿含草、鹿安茶、鹿寿草、冬绿、破血丹、紫背金牛草[四川]。性状:本品根茎细长。茎圆柱形或具纵棱,长10~30cm。叶基生,长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8cm,暗绿色或紫褐色,先端圆或稍尖,全缘或有稀疏的小锯齿,边缘略反卷,上表面有时沿脉具白色的斑纹,下表面有时具白粉。总状花序有花4~10余朵;花半下垂,萼片5,舌形或卵状长圆形;花……...
查看详情 >> -
鹿角霜2022-10-07 18:27:51
中药材“鹿角霜”。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贮藏:置干燥处。炮制:用时捣碎。归经:归肝、肾经。性味:咸,温。功能主治:温肾助阳,收敛止血。用于脾肾阳痿,食少吐泻,白带,遗尿尿频……...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