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肾藤2022-10-07 19:27:40
中药材“双肾藤”。别名:马蹄、羊蹄藤。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于防治痢疾,睾丸肿痛,阴囊湿疹。用法用量:1~2两。出处:《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于灌木丛中、林中及山坡石缝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原形态:鄂羊蹄甲,又名:马蹄。 木质藤本,被稀疏红棕色柔毛。茎纤细,四棱,有卷须2支,对生。叶对生,卵形或心形……...
查看详情 >> -
双叶金枪2022-10-07 19:27:39
中药材“双叶金枪”。别名:风帽羊耳兰。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和山西。原形态:大唇羊耳蒜,多年生草本。假鳞茎聚生,卵圆形,粗达3cm。叶2枚,膜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5cm,宽26.5cm,先端锐尖或略钝;基部骤然收窄为鞘状叶柄,边缘略波状。花葶直立,远高出叶外;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葶具翅;花苞片很……...
查看详情 >> -
双色龙胆2022-10-07 19:27:39
中药材“双色龙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4800m的高山坡草地、河滩、草甸灌丛及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510cm。基生叶莲座状,线状披针形,长35.5cm,宽25mm;茎生叶对生;无柄;上部叶较大,下部叶较小,叶片卵形、狭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3mm,宽34;5mm。花枝多数,……...
查看详情 >> -
发菜2022-10-07 19:27:38
中药材“发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干旱草原地带或潮湿草地。干后呈黑色的发状交织。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原形态:植物体在潮湿环境下,被胶质鞘包围呈不规则块片状,直径35cm不等,往往各群体连成片状,直径可达30cm,体内的藻细胞圆形,直径45μm,蓝绿色。异形细胞大,圆形,透明,直径814μm,藻胞营养的无性态普遍,……...
查看详情 >> -
双股箭2022-10-07 19:27:38
中药材“双股箭”。别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丛林中。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较粗壮,密被棕色毛茸,须根多数。叶基生,同心形,长7~12厘米,宽6~10厘米,先端短突尖,基部心形,下延成翼,叶缘疏生刺齿,脉细网状,于两面凸出,无毛;叶柄长10~20厘米。花茎1~2条,高约1米,径约3毫米,细圆柱形,上端密被白色毛茸……...
查看详情 >> -
发痧藤2022-10-07 19:27:37
中药材“发痧藤”。别名:夜牵牛、毒根斑鸠菊(《广西药植名录》),过山龙(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溪边或疏林、灌丛中。分布广东。原形态:木质藤本,高约10~12米。细枝多,有微毛。茎外皮棕褐色。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3.5~8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通常全缘,上面有微毛;叶柄短,约5……...
查看详情 >> -
双肾草2022-10-07 19:27:37
中药材“双肾草”。别名:一根葱、秤砣草、坠桃草。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低山丘陵区的阴湿处。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球形、卵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常2~3枚簇生。茎直立,高10~80厘米。单叶基生;叶片线形或狭线形,通常较茎长,可长达40厘米,先端细而稍钝,两面均绿色,中脉较明显;基部有筒状叶鞘,膜质。穗状花序顶生,狭长,花多敷,基部具苞片;……...
查看详情 >> -
参须2022-10-07 19:27:36
中药材“参须”。别名:人参须。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
查看详情 >> -
叉枝藻2022-10-07 19:27:36
中药材“叉枝藻”。功能主治:为琼胶的辅助原料,并用作缓泻剂。别名:丝藻、软骨红藻、扁形叉枝藻、扁枝子、鲍鱼菜、猪毛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生长盛期68月。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各地沿海。原形态:藻体紫红色,直立,丛生,软骨质,扁圆,高410cm,宽11.5mm。二叉分枝34次,呈扇形。内层细胞小,髓部细胞大,界限明显。囊果球形,生……...
查看详情 >> -
双飞蝴蝶2022-10-07 19:27:35
中药材“双飞蝴蝶”。别名:须参、七层楼、土细辛、一见香。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化痰,通经散瘀。用于小儿惊风,白喉,支气管炎,月经不调,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用法用量:2~3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别名:蝴蝶草、鹞子草(《南宁市药物志》),蝴蝶风(《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西、广东等地。原形态:……...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