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苞苣2022-10-07 18:54:27
中药材“粉苞苣”。别名:杂赤咸巴[西藏]。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用法用量:2~4钱。别名:细叶苦菜(《广西植物名录》),杂赤咸包(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广西、浙江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状。叶互生,披针形,长5~8厘米,……...
查看详情 >> -
石胆草2022-10-07 18:56:47
中药材“石胆草”。别名:石花、石莲花、石荷叶、虎耳还魂草、石蝴蝶、岩指甲、镇心草、钮子药、地蒲团。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活血,祛湿,止血生肌,止痛。 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心悸,心口痛,湿热痹症。用量3~5钱。 治小儿疳积。石胆草1钱,鸡屎藤3钱,研末蒸鸡黄服。 治咽喉肿痛。研末吹喉。 外用治外伤出血,疖肿。适量研粉或鲜品捣……...
查看详情 >> -
白皮2022-10-07 18:59:08
中药材“白皮”。别名:牛千斤。生境分布:贵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刀伤。用法用量:适量水磨浓汁搽患处。或研末撒患处。别名:牛千斤。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山谷森林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灌木。枝灰白色,有纵纹,粗糙;小枝多叶柄着生之痕迹。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8.5厚米,宽0.8~3.2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
查看详情 >> -
猫脚印2022-10-07 19:01:26
中药材“猫脚印”。别名:水药、狗脚血竭、野麻、白花地丁(《云南中草药》),石岩酸饺草、满山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荒地及疏林下。分布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5~35厘米。根多数,粗铁丝状,多汁。茎纤细,直立或下部斜倚,多分枝,略被白色柔毛,节明显,近节处的茎略弯曲。叶对生,五角状圆形,长……...
查看详情 >> -
熊肉2022-10-07 19:03:43
中药材“熊肉”。出处:《本草经集注》。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浮小麦2022-10-07 19:06:06
中药材“浮小麦”。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多汗,脏躁症。用法用量:3~5钱。生用或炒香用。别名:浮水麦(《本草蒙筌》),浮麦(《纲目》)。出处:《本草汇言》。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毛黄连2022-10-07 19:08:22
中药材“毛黄连”。别名:毛连。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脊岩石上。分布陕西、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暗褐色,生多数细根。茎直立,高25~40厘米,单一,稀分枝十互生,常生于茎中部以上,有柄,叶片三角状卵形,3全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羽状深裂或具缺刻。花单生枝顶,两性,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5~8,花瓣状,短于花瓣;……...
查看详情 >> -
棘豆根2022-10-07 19:10:27
中药材“棘豆根”。出处:《吉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草原、向阳山地。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极粗壮,圆柱形。茎极短。单数羽状复叶,长6~10厘米,叶轴细弱,密生长柔毛;小叶7~13,对生,线形,长1.3~2.5厘米,宽1~2毫米,被长柔毛;托叶小,披针形,与叶柄连合。花2~5朵排列成近头状的总状花序;花萼筒状,萼齿条形;花冠紫……...
查看详情 >> -
柄马勃2022-10-07 19:12:45
中药材“柄马勃”。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砂土地表。初埋于地表下,后破土而出。夏、秋季可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原形态:菌体高1322cm,包被长椭圆形,直径(310)cm×(1.52.5)cm,初白色,后黄褐色,表面有覆瓦状鳞片,孢体成熟后为成团的红褐色粉末,内含孢子和孢丝。柄中生,成等粗圆柱形,基部微膨大,色泽与包被同。孢子近球形、卵圆形,……...
查看详情 >> -
无花果2022-10-07 19:15:03
中药材“无花果”。别名:文先果、奶浆果、树地瓜、映日果、明目果、密果。性味:果:甘、平。根、叶:淡、涩,平。功能主治:果:润肺止咳,清热润肠。用于咳喘,咽喉肿痛,便秘,痔疮。根、叶:肠炎,腹泻;外用治痈肿。用法用量:果、叶:0.5~1两;根、叶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别名:阿驲、阿驿、底珍(《酉阳杂俎》),天生子(《滇南本草》),映日果(《便民图纂》),优昙……...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