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风散2022-10-07 19:26:53
中药材“吹风散”。别名:水灯盏、细风藤(《广西药植名录》),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文山中草药》)。出处:《文山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沟边湿润处。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冷饭藤,又名:饭团藤。 常绿木质藤本。根的表皮灰褐色,内红色、有香气。茎有松而厚的软木塞样栓皮,除去外皮呈红色。根与茎切断吹之均可通气。叶互生,革质,光滑肥厚,……...
查看详情 >> -
功劳根2022-10-07 19:29:12
中药材“功劳根”。别名:枸骨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原形态:枸骨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硬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8cm,宽24cm,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中央刺齿反曲,基部平截,两侧各有12个刺齿,……...
查看详情 >> -
催乳藤2022-10-07 19:31:56
中药材“催乳藤”。别名:奶汁藤。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功能主治:催乳。主治乳汁不下。别名:奶汁藤。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地疏散的杂树林中及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原形态:柔弱缠绕藤本。全株具乳汁,茎被2列柔毛。叶对生;叶柄长24cm;叶片长圆形,稀卵状长圆形,长7.511cm,宽……...
查看详情 >> -
乌榄仁2022-10-07 19:34:15
中药材“乌榄仁”。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黑面防己2022-10-07 18:25:20
中药材“黑面防己”。别名:耳叶马兜铃、木防己、麻疯龙、暗消。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利水,除湿,止痛,消炎。用于泌尿道感染,水肿,风湿关节疼痛,胃溃疡。用法用量:3~5钱。别名:假通城虎、假大薯、鬼灯笼、麻疯龙、暗消、藤子防己、小提萝、大暗消、白解。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耳叶马兜铃 ……...
查看详情 >> -
银柴胡2022-10-07 18:34:50
中药材“银柴胡”。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
查看详情 >> -
追骨风2022-10-07 18:38:13
中药材“追骨风”。别名:八里花、八里麻。出处:《南京民间药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行夜2022-10-07 18:40:32
中药材“行夜”。别名:负盘(《别录》),屁盘(陶弘景),夜行(《本草拾遗》),气蠜(《纲目》)。出处:《别录》。原形态:体呈篦状,长约2厘米。头部突出,有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丝状,11节。大顋大,末端具齿1枚。前胸部长,有黑色的纵纹;翅鞘有黑色斑纹2个和纵线7条;雄虫的翅鞘达于尾端,雌虫则尚露尾节2~3节。胸的下部黄色,腹部黑色。足3对,色黄,形长,适于步……...
查看详情 >> -
藕2022-10-07 18:43:00
中药材“藕”。性味:甘,寒。功能主治:凉血散瘀,止渴除烦。用于热病烦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用法用量:0.5~1斤,分数次生吃,或捣汁去渣分服,或煎浓汁服。别名:光旁(陆玑《诗疏》)。出处:《本经》。化学成分:藕(根茎)含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还含焦性儿茶酚、d没食子儿茶精、新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约0.3%,……...
查看详情 >> -
莲子心2022-10-07 18:45:23
中药材“莲子心”。别名:莲心。性状:本品略呈细棒状,长1~1.4cm,直径约0.2cm。幼叶绿色,一长一短,卷成箭形,先端向下反折,两幼叶间可见细小胚芽。胚根圆柱形,长约3mm,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有数个小孔。气微,味苦。鉴别:(1)本品粉末灰绿色。表皮细胞略呈长方形,壁薄。叶肉细胞壁薄,类圆形,细胞内含众多淀粉粒与绿色色素。胚根细胞呈长方形,排列整齐……...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