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国家的成语

【成语】0人已阅

描写古代国家的成语(33个)

兵荒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连祸结 [bīng lián huò jié]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兵戎相见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不可救药 [bù kě jiù yào]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兵拏祸结 [bīng ná huò jié]
《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兵慌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明·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大张声势 [dà zhāng shēng shì]
《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烽火四起 [fēng huǒ sì qǐ]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烽火连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风尘之变 [fēng chén zhī biàn]
《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鼓衰力尽 [gǔ shuāi lì jìn]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含沙射影 [hán shā shè yǐng]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南朝宋·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祸结兵连 [huò jié bīng lián]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接连不断 [jiē lián bù duàn]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枕戈寝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半途而废 [bàn tú ér fèi]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赤地千里 [chì dì qiān lǐ]
《韩非子·十过》:“晋国大旱,赤地千里。”
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龙血玄黄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毛遂自荐 [máo suí zì jiàn]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名落孙山 [míng luò sūn shān]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磨杵成针 [mó chǔ chéng zhēn]
《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穷兵黩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兵戈扰攘 [bīng gē rǎo rǎng]
《后汉书·冯衍传下》:“遭扰攘之时,值兵革之际。”
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程门立雪 [chéng mén lì xuě]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金戈铁马 [jīn gē tiě mǎ]
《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连天烽火 [lián tiān fēng huǒ]
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白骨露野 [bái gǔ lù yě]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凿壁借光 [záo bì jiè guāng]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描写古代国家的词语(1个)

连续不断

描写古代国家的成语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 25005

标签: 描写古代国家的成语

咬字典百科 » 描写古代国家的成语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