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脾风_Man Pi Feng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慢脾风即慢惊风的脾肾阳衰证,阳虚极而生内风,为虚极之候、纯阴之症,又名脾风、虚风。症见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舌短声哑,呕吐清水,指纹隐约。多因吐泄既久,脾虚气弱,肝失濡养所致,证属无阳纯阴的虚寒危象。患儿往往衰脱,预后大多不良。治宜醒脾益胃,温中回阳。

《普济方》中对慢脾风的记载较为详细:“曾经吐利不止,损伤脾胃,或慢惊之后,病已传极,总归虚处,推脾所受,故曰脾风。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治惊则无惊可治,但脾间痰涎,虚热往来尔。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凝滞然耳。所谓慢惊难治,慢脾风是也。”《保幼新编》记载:“脾风有五证: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头虽热,或泄泻而足冷;头虽热,或呕吐而足冷;头虽热,或渴而足冷者,脾风之候。”《证治准绳》中说:“慢惊阴重阳亏,诸经已虚,不宜通关,又凉其脏,易作慢脾风……大要审问源流施治,不可概曰慢惊证。”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大病久病吐泻日久,脾气大伤,或因惊风未愈,病情迁延反复所致。因脾胃虚寒,不能熟腐水谷消化饮食,所以作吐泻。所食之物不能化精微以生气血,惟多成寒饮,积于胃中溢于膈上,排挤心肺之阳外出,从而出现周身灼热而脉转微细,此里有真寒外作假热。其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属脾胃,其脾胃如此虚寒,眼胞必然紧缩,是以虽睡时而眼犹微睁也。其肢体抽掣者,因气血亏损,不能上达于脑。盖血随气升,气之上升者少,血之上升亦少。可知观囟门未合之小儿,患此证者,其囟门必然下陷,此实为脑不满,亦即气血不能上达之明征也。


临床表现

多具有大病久病史,患儿面色苍白或虚黄,不欲饮食,强食少许犹不能消化,吐泻交作,间发抽掣,舌短声哑,四肢厥冷,其脉则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或昏迷。


辨证施治

1.大醒脾散治脾风内虚,昏迷不醒。

主要药物:全蝎、白附子、天麻、炙甘草、人参、白茯苓、木香、石菖蒲、白术、陈皮、南星、石莲肉、肉豆蔻、山药、砂仁、丁香。用法:上药以姜枣煎服,回阳加附子、白僵蚕。

2.钩藤煎治小儿虚风。

主要药物:钩藤、防风、天麻、麻黄、荆芥穗、蝉蜕、蝎梢、白僵蚕、薄荷心、龙脑、麝香。用法:上药捣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皂子大,荆芥紫参汤下。

3.《幼幼新书》记载慢脾风厥冷吐泻可用沉附汤。

主要药物:沉香、丁香、木香、黑附子、白附子、全蝎、藿香、天麻。用法:上为末,每半钱,炙甘草生姜煎汤调下,身温则去附子。

4.《婴童百问》记载本病四肢厥冷可用黑附汤。

主要药物:附子、木香、白附子、甘草。用法: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五片,煎服。若手足暖而苏醒,即止。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体育锻炼,避免突受惊恐。

2.科学膳食,加强营养,保持病室安静。

3.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儿,要注意日常护理卫生,避免压疮发生。

4.患儿发生抽搐昏迷时,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中医科 慢脾风 概述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预防

    咬字典百科 » 慢脾风_Man Pi Feng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风热_Feng Re
    下一篇 肝俞_Ga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