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蒜灸_Ge Suan Jiu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隔蒜灸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具有拔毒、消肿、定痛的作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

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

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厘米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主治病证

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瘰疬等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

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中医科 隔蒜灸 概述 操作方法 主治病证 注意事项

    咬字典百科 » 隔蒜灸_Ge Suan Jiu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