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瘤_Gu Dong Mai Liu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股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周围动脉瘤的半数以上,多见于股总动脉。分为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前者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瘤。后者常见于外伤、医源性损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等因素所致。临床上可因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或血栓脱落栓塞远端动脉造成远端肢体的急性缺血,常可致截肢,因此积极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病因

1.创伤

股部的刀刺伤或枪弹伤可造成血管壁破裂或完全离断,先在周围软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搏动性血肿,以后逐渐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包围,血块液化吸收后形成假性动脉瘤;股部钝挫伤、挤压伤等间接创伤可使动脉管壁局部薄弱,在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外伤性股动脉瘤患者年龄较轻,在20~40岁之间均为假性动脉瘤。

2.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壁内膜增厚,部分管壁退行性变、薄弱而膨出形成动脉瘤,一般为真性动脉瘤。

3.感染

可通过血流途径如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血管周围局部化脓性感染的直接波及等内源性感染途径和开放性创伤、医源性感染等外源性途径使滋养血管或血管壁产生小脓肿,造成动脉中膜薄弱而成瘤,感染性动脉瘤容易破裂。近年来,创伤逐渐成为感染性股动脉瘤的主要原因。

4.医源性因素

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动脉插管损伤形成假性股动脉瘤的报道逐渐增加。此外血管重建手术的增多,因吻合口局部血肿、感染或吻合技术不精等原因引起吻合口局部或全部的薄弱、断裂而逐渐形成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亦有增多趋势。

5.其他原因

如动脉中膜退行性变性、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如Marfan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亦可引起股动脉瘤,但较为少见。


临床表现

腹股沟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肿物为本病最常见症状,一般无痛或有轻度胀痛或跳痛,感染性动脉瘤可有持续性疼痛。瘤体压迫股神经可有麻木、放射性疼痛;压迫股静脉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踝关节肿胀严重时关节活动受限。瘤腔内大量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或血栓脱落栓塞远端动脉时,可产生远端肢体缺血表现,如皮温降低、皮肤苍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趾端出现溃疡及坏死。感染性股动脉瘤患者可同时有全身感染表现:发热、躯体不适感、体重下降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及血液培养细菌阳性等提示存在感染性动脉瘤。

2.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结构、大小及腔内血栓情况,并能了解流速、流量等血流动力学信息,并可用于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的鉴别。此外,利用其无创性,可用于筛检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瘤。

(2)CT扫描  有助于诊断,能显示出动脉瘤大小、瘤壁是否钙化及附壁血栓的情况以及显示感染性动脉瘤周围的液体或气体,并可与非血管性肿瘤相鉴别。

(3)MRI检查  无需造影剂便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范围、腔内血栓情况,清晰显示动脉壁的各层结构,鉴别真性、假性动脉瘤。

(4)动脉造影  是确定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的最重要手段,可精确了解动脉瘤及周围血管的情况,特别是流入道和流出道的通畅情况,对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也有助于发现其他部位的动脉瘤。


诊断

1.病史

患者有周身动脉硬化的表现,或有局部损伤史、穿刺插管或手术史。

2.临床表现

发现大腿内侧、特别是股三角区的膨胀性搏动性肿物。结合压迫症状及肢体缺血症状和体征可疑为本病。

3.辅助检查

超声多普勒、CT、动脉造影等检查,可助于确诊。


治疗

1.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

适用于瘤体不大与周围结构粘连不重,切除后可行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血管移植首选自体大隐静脉,人工血管常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血管。

2.感染性动脉瘤切除,非解剖途径的血管重建术

如经闭孔途径的主-腘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预后

股动脉瘤经手术治疗后,近期与远期疗效均良好,有报道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后5年通畅率约为83%。少数患者因术前即有长段动脉栓塞,术后仍有肢体慢性缺血现象。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心血管病科 股动脉瘤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

    咬字典百科 » 股动脉瘤_Gu Dong Mai Liu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