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_Si Zhi Xue Shuan Xing Qian Jing Mai Yan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血栓性炎症,好发于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及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细小的属支。临床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病因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临床上可分为3类:

1.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2.导管长期留置于静脉内

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3.下肢静脉曲张

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淤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临床表现

1.有反复静脉穿刺、静脉内注射药物、高渗溶液或下肢静脉曲张病史。

2.病变静脉区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和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

3.若病情反复发作、此起彼伏者,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

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天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总数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20×109/L。

2.多普勒超声

明确病变范围,有无深静脉受累。

3.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

4.高凝因素的筛查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等。

5.CT及肿瘤指标

用于筛查游走性浅静脉炎是否合并肿瘤。


诊断

结合病史、局部表现及可靠的影像学证据,诊断多不困难。


治疗

1.一般治疗

(1)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避免久立或久坐。

(2)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2.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可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4)中药治疗。

3.局部治疗

(1)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局部可使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或外敷金黄膏。

(3)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4.手术治疗

多用于疼痛等症状较重,导管置入引起的化脓性浅静脉炎,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等疾病严重时。


预防

1.在寒冷季节和在有空调的房间中适当保暖,这对于脉管炎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

2.防止创伤,及时治疗。创伤不仅加重血管损伤和痉挛,而且使已处于缺血状态的肢体抗感染力下降,伤口不易愈合。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压伤,一旦发生外伤或足部霉菌感染应及时治疗。

3.患肢锻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

4.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治疗上可多饮水,同时纠正基础疾病。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心血管病科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

    咬字典百科 »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_Si Zhi Xue Shuan Xing Qian Jing Mai Yan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