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霉变甘蔗中毒是常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淮河以北地区比较多见,由于食甘蔗者主要为3~16岁的人群,鉴别力和警觉性均较低,故中毒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每年2~3月为高发季节,可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在10%以上。
变质甘蔗外观缺少光泽,有霉斑,质软,切开后剖面呈浅黄色或浅褐色,有轻度霉味或酒糟味。切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有真菌菌丝侵染,并从变质甘蔗中分离出节菱孢霉菌。
霉变甘蔗的发生多由于长期贮存,越冬出售,受冻后化冻,在适宜温度下,真菌繁殖。未成熟甘蔗更易发生霉变。霉变甘蔗含糖量低,具酸酶味、酒糟味,食用后便可引起中毒,多见于儿童。
目前认为引起甘蔗变质的霉菌为节菱孢菌,该菌为世界性分布的一种植物腐生菌,其产生的毒素为3-硝基丙酸。3-硝基丙酸为一种神经毒素,是引起霉变甘蔗中毒的主要毒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迅速吸收,短时间内引起广泛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干扰细胞内酶的代谢,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脑水肿、脑疝等。严重者导致缺血坏死,出现各种有关的局灶症状,有些损害为不可逆性。
多在食后15分钟~8小时内发病,亦有长至48小时。
1.轻度中毒
首先表现为一时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痛等,无腹泻),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眼前发黑、复视),轻者很快恢复,较重者胃肠道症状加重,频繁恶心、呕吐,并可发生昏睡。
2.重度中毒
在上述症状出现后,很快出现抽搐、昏迷。抽搐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每次发作1~2分钟,每日可多次发作。抽搐发作后便呈昏迷状态,且眼球向上看,瞳孔散大。尚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和血尿,体温初期正常,3~5天后可升高。一般在5~10天后疾病开始恢复。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全身性痉挛性瘫痪、去大脑皮质综合征等。
1.头颅CT
轻症患者大都正常,重症患者在亚急性可见双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豆状核等部位呈现低密度区,间以片状出血;后期可见弥漫性脑萎缩。
2.脑电图
可有广泛的轻、中度异常。
3.显微镜检查
可见霉变的甘蔗细胞内有大量的霉菌菌丝,培养有节菱孢霉菌生长。
1.流行病学特点
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于我国淮河以北地区,初春季多见,有进食变质甘蔗史。
2.症状体征
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出现头痛、眼球偏侧凝视、阵发性抽搐、昏迷等。
3.实验室检查
头颅CT轻症患者大都正常,重症患者在亚急性可见双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豆状核等部位呈现低密度区,间以片状出血;后期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脑电图可有广泛的轻、中度异常。显微镜检查吃剩的甘蔗,可见甘蔗细胞内有大量的霉菌菌丝,培养有节菱孢霉菌生长。
1.早期中毒
应立即催吐,继之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亦可用活性炭混悬液消化道灌入吸附毒素,硫酸钠或甘露醇导泻,必要时结肠灌洗。
2.一般治疗
适当补充液体防止脱水,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并应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感染。重症脑水肿者可应用高压氧疗法提高血氧含量,减轻症状。
3.对症治疗
急性期消除脑水肿和改善脑循环,静脉给予20%甘露醇、呋塞米和50%葡萄糖交替使用,控制脑水肿的发展;恢复期可用促进脑细胞代谢及脑细胞活化剂(如胞二醇胆碱、脑活素、细胞色素C等)保护脑组织,防止或减少后遗症。惊厥抽搐时,适当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鲁米那)、安定等,小儿亦可水合氯醛灌肠。
潜伏期愈短,症状愈重,预后愈差。
1.甘蔗必须成熟后收割,防止因不成熟而易霉变。
2.甘蔗应随割随卖,尽量不存放。
3.甘蔗在贮存过程中应通风、防潮,定期进行检查,一旦霉变禁止出售。
4.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群众不买、不吃霉变甘蔗。
咬字典百科 » 霉变甘蔗中毒_Mei Bian Gan Zhe Zhong Du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