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触电,是指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通过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损伤,常发生于直接接触电源,高压电场下作业及被雷电击伤后,伤后组织毁损严重,通常出现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深部组织的坏死,也可伴有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肢体截肢(截指)发生率高。
1.全身性损伤
称电击伤。其皮肤损伤轻微,主要损害心脏(低电压),引起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可发生电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2.局部损伤
电流在其传导受阻的组织产生热力,造成组织蛋白凝固或炭化、血栓形成等,称电烧伤(高电压)。此类病人全身症状较轻。
电接触。
1.电性昏迷
病人触电后,常有短暂性的昏迷,占20%~50%,意识多能恢复,若头部有击伤区,除短暂的昏迷外还可出现神志恍惚、兴奋,CT检查可发现有局部脑水肿,继之脑软化。发生在非功能区时无定位症状出现,经治疗后可恢复,脑部可无后遗表现。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治疗及时多能恢复,严重时肾脏会出现一定的损害。
3.呼吸暂停(假死状态)、休克、心室纤颤
在严重病人常有出现。如抢救不及时可立即死亡,呼吸停止后人工呼吸时间要长,直至呼吸恢复稳定为止。
4.局部表现
有出入口伤区,沿电流经过的区域出现夹花状肌肉坏死,骨周围软组织坏死常见,骨关节损伤外露;严重的可损伤头部,形成洞穿性缺损;腹部洞穿性缺损;肠损伤和肺损伤等。
5.跳跃性损伤口
上肢触电后,常出现腕、肘前以及腋部的损伤,这可能是由于触电时,肌肉受刺激收缩,上肢屈曲状,于手腕、肘前和腋下形成新的短路所致。
6.血管壁损伤
血液是良导体,电流易于通过,引起血管壁损伤,进而发生血管栓塞,血管破裂,引起继发性的局部组织坏死,肢体坏死。
7.伤口特点
出现延迟性局部组织坏死,伤口不断加深扩大。俗称:电击伤的伤口是“口小肚子大,经常有变化,入院是个样,几天又变样”。其原因与电击伤局部继发性的血管栓塞、破裂、间生态组织继发感染坏死有密切关系,同时它还与电流及强电场致使局部组织细胞膜损伤、逐渐出现的组织坏死有关。
8.并发伤
如在高空作业时触电,昏迷后跌下,易发生颅脑外伤及骨折;雷电伤时易出现撕裂伤。
1.头颅CT检查:可发现有局部脑水肿,继之脑软化。
2.心电图检查。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1.立即停电,脱离电源
用绝缘体或木竹棒(干燥)将电源线拨开,切不可用手拖拉伤者,以防急救人员触电。
2.心肺复苏
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有条件时行紧急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控制呼吸;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时注意纠正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入。合并颅脑外伤时,头部应予以降温,酌情使用25%甘露醇利尿剂。创面予以简单清洁,清洁单覆盖,以防再污染、再损伤。复苏后血压仍低者,可选用多巴胺药物治疗。骨折患者予以简单固定,制动。胸腹损伤酌情处理,尽快后送。
1.全身治疗
(1)补液 电击伤病人的烧伤面积一般均不大,但常有神经、肌肉、骨关节的损伤,创伤甚为严重,应予适当的补液治疗,特别是有血红蛋白尿时,应注意碱化尿液,保持一定的尿量,减少对肾的损伤。
(2)抗感染 电击伤病人其创面多数比较深,有一定的厌氧环境,应注射破伤风抗素(TAT)。抗生素的选用青霉素、0.5%甲硝唑。适时做创面细菌培养,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局部创面宜开放半暴露治疗,外用0.5%碘伏液,并及时清除坏死组织,行早期清创治疗。
(3)休克防治 电击伤时常伴有电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因此对病人要进行心率、呼吸、血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和观察。
2.局部治疗
(1)早期清创 电击伤的病人均有出入口创面,深达肌肉、肌腱、骨、关节。由于其损伤机制不同,对组织的损伤也不同于一般烧伤,治疗上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早期手术治疗,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封闭创面,降低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坏死、特别是间生态组织易受感染的侵袭,引起局部组织及肢体坏死和出血。
(2)手术时间的选择 伤后全身平稳,应视为急诊手术,尽早进行,愈早愈好;如全身情况不平稳,经治疗后待平稳时尽早手术治疗;晚期入院的病例已失去早期手术的机会,虽局部创面已有感染和自溶,仍可积极争取手术扩创,及时覆盖封闭创面。
(3)清除的方法和范围 凡是已坏死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应全部予以清除;对沿电流通路的已坏死肌肉,一般辨认不困难,应尽量予以清除;有变性的肌腱,保留必要的对功能有影响的部分,余下的亦应考虑清除;对已焦化的肌腱应彻底清除,坏死骨质较多时应考虑清除,少者不一定清除,特别是指骨;对已变性的神经不应清除,可争取保留。对保留的肌腱、骨质、神经、血管均用皮瓣或肌皮瓣、肌瓣覆盖。在有血供的皮瓣保护下,坏变的骨质可以重建,神经可恢复,血管可免于感染坏死而破裂,组织可避免因暴露而干枯和感染。
咬字典百科 » 电损伤_Dian Sun Shang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