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脓肿_Ying Nao Mo Xia Nong Zhong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硬脑膜下血肿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出血来源多为脑皮质的血管撕裂,可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根据其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病因

主要是颅脑外伤。有的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临床表现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由于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的脑水肿同时存在,故病情一般多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脑疝的昏迷相重叠,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其他征象也多在1~3天内进行性加重,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急性颅内血肿相区别。如脑挫裂伤相对较轻,血肿形成速度较慢,则可有意识好转期存在,其颅内压增高与脑疝的征象可在受伤72小时以后出现,属于亚急性型,此类血肿与脑挫裂伤的继发性脑水肿很难从临床表现上作出区别。少数不伴有脑挫裂伤的单纯性硬脑膜下血肿,其意识障碍过程可与硬脑膜外血肿相似,有中间清醒期,唯因其为桥静脉出血,中间清醒期可较长。

2.亚急性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

(2)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痫等。

(3)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减退等。


检查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CT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有助于确诊。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CT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


诊断

应尽早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价值。


鉴别诊断

1.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又称硬脑膜下水瘤,多数与外伤有关,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鉴别主要靠CT或MRI,术前有时难以区别。

2.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脑肿瘤、脑脓肿及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均易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混淆。区别主要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亦需借助于CT、MRI或脑血管造影确诊。

3.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

这两种病变彼此雷同又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均有智能下降及/或精神障碍。但上述两种病变均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影像学检查都有脑室扩大、脑池加宽及脑实质萎缩。


治疗

对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6小时内手术清除血肿,可降低病死率,提高功能恢复率。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神经科 硬脑膜下脓肿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咬字典百科 » 硬脑膜下脓肿_Ying Nao Mo Xia Nong Zhong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