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红斑,又称为接触性布氏菌病或布氏杆菌皮炎,是一种急性红斑样损害性皮肤病。全世界均有本病发生,国内主要见于牧区如内蒙东北和西北,以羊型为主,牛型散见于较大城市,猪型少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是缘于接触病畜机会较多。主要传染源为病羊、病牛,其分泌物传染性较强,饮用未消毒的病畜乳品可经口感染,人传染给人的机会较少。
多见于兽医或与布氏杆菌感染动物接触的人。布氏杆菌分羊型、牛型及猪型,是一类革兰(Gram)阴性短杆菌,以本型最多见,但在患者皮损中未发现有布氏杆菌,故人们提出本病是对布氏杆菌抗原发生的超敏反应。
患者在接触感染布氏杆菌动物的分泌物以后几小时内,在接触部位发生瘙痒性红斑点,丘疹或风团,几天后可自行消退。较重者在48小时内出现多数散在性毛囊性丘疹,并演变成水疱和脓疱,以后水疱或脓疱结痂,痂下方的组织坏死,经10~14天后痊愈,遗留微小瘢痕,非接触部位也可出现继发性多形性红斑。若皮肤擦伤后感染布氏杆菌,尚可引起无痛性溃疡。患者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以布氏杆菌抗原做皮试,为强阳性。
根据易发病人群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
1.避免接触患病动物,避免搔抓,肥皂水洗及热水烫洗,不使用刺激药物。
2.内用药以止痒,脱敏为主。可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重症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中医疗法原则为清热、解毒,方用红斑解毒汤加减。
4.局部疗法无渗液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加用适量苯酚(石炭酸)樟脑,或薄荷脑止痒。红肿、水疱、渗液不多时可外用氧化锌油,合并感染时可加用依沙吖啶(利凡诺)。
1.及时处置病畜。
2.加强肉乳制品检疫,居民应熟食肉乳制品。
3.长期接触牲畜的有关人员应定期进行布氏菌苗预防接种。
经10~14天后痊愈,遗留微小瘢痕,非接触部位也可出现继发性多形性红斑。
咬字典百科 » 布氏杆菌红斑_Bu Shi Gan Jun Hong Ban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