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
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草地及鸽粪中。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可产生一种胞外磷脂酶B,破坏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而改变肺组织的物理特性,数月内经血行播散至脑或脑膜。
1.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大多合并全身性基础疾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
2.临床分为四型: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囊肿型。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约半数以上伴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Ⅲ、Ⅶ、VI脑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4.脑膜刺激征为早期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1.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微混或淡黄色,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细胞数增多,多在100×106/L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早期脑脊液检查,不论常规、生化、细胞学均有95%以上异常。主要表现为炎症性变化,99%可从首次腰穿脑脊液中查出隐球菌,或新型隐球菌反向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强阳性反应。因此,脑脊液检查是隐脑确诊的重要依据。
2.免疫学检查
乳胶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
3.影像学检查
颅脑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关,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颅脑MRI可显示脑实质内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节样改变。
有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及免疫低下性疾病如AIDS、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等病史,亚急性或慢性进展的头痛、喷射性呕吐、脑神经受损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氯化物及葡萄糖降低者,应考虑本病。
临床确诊需在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应反复作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寻找病原。通常墨汁染色阳性率较低,故需尽早应用脑脊液乳胶凝集(LA)或抗原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隐球菌抗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本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影像学特点等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两者鉴别需依靠病原学证据。另外,还应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颅内肿瘤、脑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等相鉴别。其他脑部真菌病还有曲菌病和毛真菌病也应注意鉴别。
1.两性霉素B(二性霉素B)
它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物质外渗导致真菌死亡。
2.氟康唑
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依赖酶,抑制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该药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浆中80%左右,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
3.5-氟胞嘧啶
该药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B(AMB)并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两性霉素B用量从而降低其毒性作用。
本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为2.5~11个月。停药指征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脑脊液(CSF)、常规检查正常,CSF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周(每周1次),两性霉素B总量达1.5~3g。另外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脱水剂,颅内脓肿或肉芽肿可考虑手术切除,严重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疗法。
咬字典百科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_Xin Xing Yin Qiu Jun Xing Nao Mo Yan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