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又名婴儿型血管瘤,严重时病变累及整个眼睑,造成眼睑肿胀,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发生弱视、斜视。如果眼睑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观察;如果肿瘤较大,或者肿瘤不能自行消退者,根据具体病情,应给予治疗。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尤其是原发于眼睑皮肤者,有时1~2个月内可波及大部分眼睑及面颊部,多数患者于1岁之后病变静止,且有自发消退倾向。本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发生部位和范围有关,主要分为表层、深层2种类型。
1.表层毛细血管瘤
仅限于真皮内,多发生于出生1个月内,随后的1个月发展甚快,可单发于眼睑皮肤,也可多发见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稍隆起,呈鲜艳的深红色,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样,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状血管瘤,病变较小者仅呈点状,大者可波及全眼睑及颜面部,以手指压迫可褪色,手指离去后又恢复红色,轻度擦伤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变自行消退过程中首先血管瘤变薄,中央部出现正常皮肤或放射状褪色斑,自发消退后一般不影响外观。
2.深层毛细血管瘤
常侵犯眼睑深层及眶隔之后,也有少数病例病变限于眶内周围及中央间隙,多发生于上睑内侧,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肤或结膜透见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肿瘤侵犯全眼睑,肥厚肿大的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弱视和斜视,扪诊肿瘤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楚。如果肿瘤累及眶内组织,可以引起眼球突出、眼球移位,严重者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1.超声探查
超声图像与组织学改变相对应,毛细血管瘤为一种浸润性病变,间质少,B型超声显示病变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间隔和管壁可作为回声界面,一般表现为多少不等,强弱不一的内回声,并具有可压缩性,超声还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和深度,多普勒超声显示弥漫的彩色血流及快速流动的动脉频谱图。
2.CT扫描
皮下毛细血管瘤显示眼睑肿胀和密度增高,位于眼球和骨壁之间的病变,轮廓较清,形状不规则,与眼球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可强化。
3.MRI
T1WI病变显示为中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高信号区内偶有无信号条纹,有时表现为混杂或斑驳状信号。
典型的眼部毛细血管瘤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当肿瘤侵及眶内尤其是眼睑颜色无改变时,诊断比较困难,此时需要借助超声、CT和MRI等检查。
1.自行消退
眼睑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以观察,有时肿瘤会自行消退。
2.局部药物治疗
对于体积不是很大的眼睑毛细血管瘤,根据具体病情,可以尝试性采用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硬化剂、某些抗癌药等。药物治疗,应该关注其可能并发症的发生。
3.冷冻和激光照射
对于发生在眼睑表层体积较小的毛细血管瘤,可以采用冷冻或激光治疗。
4.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治疗眼部毛细血管瘤主要方法之一。由于毛细血管瘤无明显包膜,与正常结构界限不清,,彻底切除肿瘤较为困难。根据具体病情,在保留眼部相关组织功能情况下,尽可能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以改善病情,降低其复发率。
咬字典百科 » 眼部毛细血管瘤_Yan Bu Mao Xi Xue Guan Liu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