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_Bi Yan

【医学】0人已阅
概述

鼻鼽,中医病名,又称鼽嚏,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治疗以补肺祛风散寒为主,此外可用碧玉散吹鼻,并配合针灸治疗。预后良好。为了防止反复发作,应尽量去除诱发因素。

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其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病因病机

鼻鼽的原因主要是: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此外脾虚则脾气不能输布于肺,肺气亦虚,而肺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风邪得以内侵。故鼻鼽的病变在肺,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鼻鼽一般症状发作突然,先感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检查见鼻内粘膜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全身症状可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症状发作短暂,消失后则如常态。若兼有脾虚,则纳呆腹胀,便溏,苔白舌淡,脉濡弱;若兼肾虚,则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形寒怕冷,夜尿多,苔白润,质淡嫩,脉沉细。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肺气虚寒型

证候: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病者平素恶风畏寒,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发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则: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1)主方  温肺止流丹(陈士铎《辨证录》)加减。方药:党参、黄芪、白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细辛、甘草。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葛根。喘咳痰稀者,可加法半夏、炙麻黄、北杏仁。

(2)中成药  玉屏风散袋泡剂,口服,每日3次,小儿酌减。屏风生脉胶囊,口服,每日3次。鼻敏康口服液,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①脱敏汤(《名医名方录?干祖望》)。方药:紫草、茜草、徐长卿、旱莲草、蝉蜕。水煎服。症状严重者,加地龙干、乌梅;涕多不敛者,加石榴皮、益智仁、诃子肉;体虚者,加黄芪、百合。②御风健鼻汤(《名医名方录?耿鉴庭》) 。方药:苍耳子、蝉蜕、防风、白蒺藜、玉竹、炙甘草、薏苡仁、百合。水煎服。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芪、白术;(若病人多怒,黄芪应少用或免用),也可再加党参、山药;头痛者,加白芷;若喷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鼻痒者,重用蝉蜕;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有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

2.肺脾气虚型

证候: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黏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痕,苔白,脉濡弱。小儿鼻鼽,以肺脾气虚为多见。治则: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1)主方  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方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陈皮、生薏苡仁、五味子。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地龙干;若鼻流清涕不止,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3.肾阳亏虚型

证候: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甲黏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寒,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治则: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1)主方  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方药:熟地黄、鹿角霜、山药、熟附子、山茱萸、炙甘草、肉桂(煽服)。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吴茱萸。咳嗽痰稀气喘者,加蛤蚧、炙麻黄、核桃肉。

(2)中成药  肾气丸,口服,早晚各服1丸。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4.肺经郁热型

证候:多见于鼻鼽初起或禀质过敏者。患者遇热气或食辛热的食物时,鼻胀塞、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下甲肿胀,色红或紫暗,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治则:清宣肺热,散邪适窍。

(1)主方  辛夷清肺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方药:黄芩、知母、桑白皮、枇杷叶、栀子、升麻、麦冬、百合、辛夷花、地龙干。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僵蚕、乌梅。头胀痛者,加蔓荆子、白蒺

(2)中成药  鼻炎康片,口服,每日3次。千柏鼻炎片,口服,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

(3)辛夷鼻炎丸,口服,每日3次。

(二)外治法

1.鼻部用药

宜用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的药物。用碧玉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荜菝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或用鹅不食草药膏,涂入鼻腔,每日2~3次。或以干姜适量研末,蜜调涂鼻内。 

2.针灸疗法

(1)针刺法  主穴取迎香、上星、禾髎、风池、风府、肾俞、足三里。配穴取合谷、百会、阳白、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穴,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个疗程。

(2)灸法  取百会、上星、身柱、印堂、涌泉、命门、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l~3穴,悬灸15分钟,灸至局部焮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3)耳穴贴压法  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每次选2~5穴,隔3日1次。方法:将压贴物如王不留行籽儿或耳珠贴在胶布上,左手固定耳郭,右手将已粘好的王不留行胶布对准穴位压贴好,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4)穴位注射法  取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肾俞、风池、风府等穴。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7号针头,直刺穴内,一般深度为0.5~1 厘米;当病人感觉有酸、麻、胀并感到得气时,即停止进针,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人穴内。每次选用1穴(双侧),注入药液0.5~1毫升,每日或隔日 1次,10次为1个疗程。选用药物如:北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胶性钙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

3.冷冻 激光 微波 烧灼疗法

对下鼻甲黏膜适当部位施以冷冻、激光照射、微波治疗、20%硝酸银烧灼等,可使鼻黏膜表面敏感性降低,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猜你喜欢:
  • 盐酸麻黄碱滴鼻液_Yan Suang Ma Huang Jian Di Bi Ye
  • 副乳_Fu Ru
  • 耳流脓_Er Liu Nong
  • 鹅口疮_E Kou Chuang
  • 耳痒_Er Yang
  • 标签: 耳鼻喉科 鼻鼽 概述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咬字典百科 » 鼻鼽_Bi Yan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