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张氏医通》指出其病因“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五迟之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有家族史、难产史等所致。肾主骨生髓,为生长发育之本;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若肝肾之气亏,则骨弱筋痿,故见立迟、行迟、齿迟之证。精血虚衰,不能充养于心,心气不足,则智力不发达,而见语迟。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故见发迟。
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均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常伴智力低下。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初生毛发少或无,随年龄增长仍头发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到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的轻重:一般而言,后天失养而致,病程短者,病症较轻;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长者,病症较重。其次要辨别病在何脏:立迟、行迟、齿迟多为肝肾亏损;语迟、智力迟钝多因心气不足。本病以虚证为主,治疗多运用补养肝肾,补心养血和气血双补等治则。
1.肝肾亏损
证候:面色发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细弱。治则:补肝益肾。主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桑寄生、炙甘草。
2.心气不足
证候:面色发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语,或言语不清晰。舌淡,脉细弱。治则:补心养血。主方:菖蒲丸加减。方药:党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乳香、朱砂,丹参、茯苓、酸枣仁。
3.气血虚弱
证候: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淡,脉细弱。治则:补益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方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何首乌、菟丝子。
1.外治法
(1)将赤小豆研为细末,用酒调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2)取当归、生地黄、肉苁蓉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黑豆煎汤取液调和成膏,涂于头部,每日1次。适用于小儿头发久不生。
2.针灸疗法
(1)针刺 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2)艾灸 心愈穴或足两踝,每次三壮,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3)取胎盘组织液 或维生素B12和B1各1支 分别注射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3.推拿疗法
推补脾经、推补肾经,分手阴阳,揉一窝风,清板门,逆运八卦,清天河水。
4.饮食疗法
(1)五加皮粥 五加皮研末,调于稀粥中服用,每日3次。适用于腰脊脚膝筋骨弱而立迟、行迟者。
(2)猪蹄筋汤 猪蹄筋、杜仲、怀牛膝、桑寄生。先将猪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开水浸泡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与各药一起放人砂锅内,加水,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药渣,加盐调味,饮汤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迟、行迟者。
(3)黑豆芝麻糊 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适量。将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块,加入白糖混和,开水冲服。适用于发迟及头发枯黄。
(4)益智丸 益智仁、远志各等量,桂圆肉适量。先将远志和益智仁研成细末,再与桂圆肉共捣,制成丸。每日早晨服1丸,用莲子汤送下。有益智补脑之功效,主治智力迟钝及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