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Hairy Antler, Hairy Deerhorn
- 斑龙珠
- 鹿茸片
- 血鹿茸
- 黄毛茸
- 青毛茸
- 九女春
鹿茸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态环境】
- 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
-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味
味甘;咸;性温
炮制
- 1.鹿茸片: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人,以灌满润透为度,然后切片、压平、晒干。
- 2.鹿茸粉:取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未。
- 3.《本草衍义》: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于烈焰中急的之,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俟毛净,微炙入药。
性状
- 1.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 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 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 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 2.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 3.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连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 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 4.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鹿茸的效果
功效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主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经脉
肾经;肝经
主治
壮肾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 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 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 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 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 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 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冲服,1~3g;或入丸剂,亦可浸酒服。
注意禁忌
凡阴虚阳亢者,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禁服。
鹿茸的药方
- 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 ②治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白蔹)、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
-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生地黄)各二两,葵子(冬葵子)五台,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灯心草)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
- ⑾补虚,益真气,暖焦,助老扶弱,久服强健 鹿茸二两(酒炙),附子半两(炮,去皮、脐),沉香半两,麝香一钱一字(别研)。上为细末,将肉苁蓉一两半,酒煮烂,研细,别入酒,熬膏和丸如悟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
【食疗方】
1.寄生散
桑寄生75g,鹿茸25g,杜仲75g。将桑寄生、杜仲冲洗净,晒干。再将鹿茸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润透为度,然后将其切成片状,晒干。将三药各研成细末,和匀。每次服3g,1日2次。
功效:补肾强腰。主治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不孕等。
2.鹿茸香菇莱心
鹿茸片2克,水发香菇200克,青菜心300克,玉兰片50克。将鹿茸片加白酒20毫升浸泡;玉兰片泡发,切片,备用。将铁锅烧热,加入猪油,油热时先取适量姜末下锅略炸,将香菇、青菜心下锅煽炒,加入适量味精、料酒、精盐、清汤或鹿茸浸泡酒液。搅匀收汁,汁浓时投入玉兰片,勾入小流水芡,起锅装盘,鹿茸片点缀在菜上。
服法:当菜食用。
功效:温肾助阳,补气养血。用治年老体弱或久病,元气虚衰,阳萎,滑精,腰膝酸冷,眩晕耳鸣,气短乏力,食欲不振。
猜你喜欢:
麻黄【发散风寒药】
荆芥【发散风寒药】
防风【发散风寒药】
葱须【发散风寒药】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标签:
咬字典百科 » 鹿茸【补阳药】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