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Cornu Cervi Degelatinatum
鹿角白霜
- 角霜
- 鹿角双
- 鹿角白霜
鹿角霜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
【原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态环境】
- 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
- 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味
味咸、涩、性温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以块整齐、色灰白、不糟朽者为佳。
鹿角霜的效果
功效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 主治肾阳不足,腰脊酸痛,脾胃虚寒,呕吐,食少便溏,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经脉
肾经;肝经
主治
补肾助阳,收敛止血。治肾阳不足,腰脊酸痛,脾胃虚寒,呕吐,食少便溏,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 ①《本草蒙筌》:主治同鹿角胶,功效略缓。
- ②《医学入门》:治五劳七伤赢瘦,补肾益气,固精壮阳,强骨髓,治梦遗。
- ③《本草汇言》:收涩止痢,去妇人白带。
- ④《本草新编》:止滑泻。
- ⑤《本经逢原》:治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胃反呕吐。
- ⑥《四川中药志》:补中益血,止痛安胎。治折伤,痘疮不起,疔疮,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研末撒。
注意禁忌
阴虚阳亢者禁服。
鹿角霜的药方
- ①治肾寒羸瘦,生阳气,补精髓:鹿角霜,肉苁蓉(酒浸,去皴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天(去心)、蜀椒(花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各一两。上五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圣济总录》鹿角霜丸)
- ②治诸虚百损,羸弱不堪者:用铜甑一具,着底铺薄荷末二两,上铺山药末八两,上铺鳗鱼(去头、尾)一斤,上铺鹿角霜四两,再以薄荷细末二两盖之,蒸极烂,将鱼骨炙脆为末,共一处捣和丸。每服五钱,白汤下。(《何氏济生论》鹿角霜丸)
- ③治盗汗遗精:鹿角霜二两,生龙骨(炒)、牡蛎(煅)各一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汤下四十丸。(《普济方》)
- ④治小便频数:鹿角霜、白茯苓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梁氏总要方》)
- ⑤治五种腰痛,夜多小便,膀胱宿冷:鹿角霜,细研如面,每日空腹时以温酒调下二钱,晚食前再服。(《圣惠方》鹿角霜方)
- ⑥治膏淋:鹿角霜、白茯苓、秋石各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三因方》鹿角霜丸)
猜你喜欢:
麻黄【发散风寒药】
荆芥【发散风寒药】
防风【发散风寒药】
葱须【发散风寒药】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标签:
咬字典百科 » 鹿角霜【补阳药】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