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补气药】

【中药材】0人已阅

名称

Ginseng

棒锤、山参、园参、参叶

  1. 参叶
  2. 棒锤
  3. 山参
  4. 园参

人参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 参Panax ginseng C. A. Mey.[P. schin-seng Nees]的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性味

甘微苦,温。

炮制

  • 糖参类:除去芦头,切段即可。
  • 红参类:除去芦头,切段。或以湿布包襄,润软后切片,晾干。

性状

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

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

  • 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
  • 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
  • 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
  • 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
  • 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
  • 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
  • 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
  • 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

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

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 厚,味甘微苦。

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

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 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 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 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人参的效果

功效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经脉

入脾经、肺经。

主治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 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 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用法用量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不宜与藜芦同用。

注意禁忌

实证、热证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 ②《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 ③《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 ④《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 ⑤《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 ⑥《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人参的药方

  • ①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 ②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 ③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 ④ 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苦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 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川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 ⑤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 ⑥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半两,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半两。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 ⑦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石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 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天花粉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 ⑨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纲目》)
  • ⑩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去芦)二两,大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 ⑿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 ⒀治下痢噤口:人参、莲子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
  • ⒁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 ⒂治霍乱心烦躁:肉桂二分(末),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 ⒃治虚疟发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用棕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漠纂要》)
  • ⒄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 ⒅治吐血 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汲水调下一钱,服之。(《胜金方》)
  • ⒆治老人气虚淋证 人参、白术、山栀子仁、木通。上等分为咀,水煎,食前服。(《古今医统》引《经验秘方》)
  • ⒇治癃闭 人参、麻黄各一两。水煎服。(《时方妙用》)
  • (21)治一切水气,通身肿满 人参一两半,葶苈子四两(锅内铺纸炒黄)。为末,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皮汤下,空心,食前,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 (22)治小儿惊后瞳仁不正 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直指方》)
  • (23)治疮疡久不收口 人参,净口嚼烂,罨疮上自敛。(《疡医大全》)
  • (24)三参生脉饮: 人参6克,丹参15克,苦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以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0日为一疗程。本方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并有明显的抗心律失调作用。

【食疗方】

1.参附膏

人参15克,制附子10克,白糖10克。先煎制附片1小时,后入人参,煎取浓汁600毫升,加入白糖,每服100毫升,每日3次。

功效:回阳固脱。

2.参枣饮

党参30克,大枣10枚。将党参、大枣洗净,加清水适量,浸渍2小时,煎煮40分钟,取汤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健脾益胃,补气生血。主治脾胃气虚、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血虚所致面色萎黄、消瘦乏力等。

3.参归腰子

猪肾1只,人参、当归身各15克。先将人参、当归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在砂锅内,加入清水适量,浸泡2小时。剖开猪肾,挖去白色筋膜和臊腺,清洗干净,放入砂锅内一并加热清炖。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过煮30~40分钟。捞出猪肾,待冷后切成薄片,酌加适量酱油、醋、香油、姜丝、蒜末等调料。吃腰片,喝汤。

功效:补肾益气,养血安神。用治肾气虚弱,气血不足,阳萎,遗精,腰酸膝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失眠,自汗、乏力。

4.补虚正气粥

黄芪30克,人参10克,大米90克,糖适量。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将汁取出,再在参、芪锅中加入冷水如上法再煎,并取汁。将上述药汁合并后分成两份,早晚各用一份,同大米加水煮粥,粥煮熟后加白糖食用。早、晚餐空腹食用,5天为一疗程。

功效:补元气,健脾胃。适用于五脏虚衰、久病赢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5.参麦甲鱼

活甲鱼1只(1500克左右),人参10克,麦冬6克。将甲鱼宰杀,放沸水中烫15分钟左右,取出裙边留用。剖开甲壳,撕去甲壳上的粗皮,去除内脏和头、爪,清洗干净、切成小块。人参、麦冬洗净。将人参、麦冬、姜片、葱段、食盐和料酒放入大碗内,放上甲鱼块,盖上甲鱼壳,加入鸡清汤,上笼蒸1小时左右。酌加味精、胡椒粉。当莱或点心食用。

功效:补肾固精,健脾润肺。用治肺肾亏虚,阳萎,早泄,咳嗽,气促和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健康人经常食用,可收防瘟抗老之功。

6.人参莲子汤

人参5克,莲子20克,冰糖10克,炖1~2小时。隔日一次。

有些成年女性体形偏瘦,乳房中脂肪积聚也较少,故乳房不够丰满。此时应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如蛋类、肉类、豆类和含植物油的食品,以增加热量在体内的积蓄,乳房也会由于脂肪的积蓄而变得高耸而有美感。

7.砂锅人参鸡

嫩母鸡1只(约1250克),人参3克。将入参洗净,切成薄片。将母鸡宰杀,退去毛桩,去除内脏,剁去鸡爪,投入沸水锅内氽透,捞出,洗净,沥去水分。在铁锅中放人猪油烧热,投入葱、姜,煽出香味,烹入料酒,加入奶汤、精盐和味精,将汤煮沸几次后,拣出葱、姜,倒入砂锅内,再将母鸡和人参—并故人砂锅内,用文火炖煮,以鸡肉熟烂为度。撇去浮油。当菜或点心食用。

功效:温中益气,补粘添髓。用治劳伤虚损,气血不足,阳萎,失眠,健忘,惊悸,食少,泄泻,消渴,小便频数。

8.人参茶

茶叶15克,五味子20克,人参10克,龙眼肉30克。五味子、人参捣烂,龙眼肉切细丝,共茶叶拌匀,用沸水冲泡5分钟,随意饮。

功效:健脑强身,补中益气。

猜你喜欢:
  • 麻黄【发散风寒药】
  • 荆芥【发散风寒药】
  • 防风【发散风寒药】
  • 葱须【发散风寒药】
  •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药】
  • 标签:

    咬字典百科 » 人参【补气药】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