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叶巴豆2022-10-07 19:09:06
中药材“毛叶巴豆”。别名:刹埂(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灌木,高约2米。多分枝,幼枝密被粗毛。单叶互生,卵圆形,具尖头,长10~15厘米,宽7~9厘米,下面密被白色糙毛,基脉3出,有香气。性味:性热,味辛微酸。功能主治:镇静祛风,退热止痛,舒筋活络。治疟疾,高热,惊痫抽搐,风湿性关节炎,麻木不仁。用法用……...
查看详情 >> -
桑耳2022-10-07 19:11:13
中药材“桑耳”。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出处:《本经》。性味:甘,平。 ①《别录》:...
查看详情 >> -
杧果2022-10-07 19:13:32
中药材“杧果”。别名:马蒙、莽果、麻蒙果。性味:酸、甘,平。注意:(1)有谓果皮峻泻,利尿杀虫;可治便秘,小便不利。树干二重皮治腹股沟肿痛。功能主治:果、果核:止咳,健胃,行气。用于咳嗽,食欲不振,睾丸炎,坏血病。 叶:止痒。外用治湿疹瘙痒。用法用量:核0.3~1两;外用适量,鲜叶煎水洗患处。别名:庵罗果(《开宝本草》),香盖(《大明一统志》),蜜望、望果(……...
查看详情 >> -
搜山虎2022-10-07 19:15:49
中药材“搜山虎”。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间溪边。分布湖北、四川、云南。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根状茎粗壮。茎圆柱形,紫色。叶互生;卵圆形或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7厘米,全缘或偶有不规则浅锯齿。花单生于叶腋,绿白色,稍下垂;萼半球状,5裂;花冠狭钟状,5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子房圆锥状,花柱圆柱状,蒴果球状,为膨大的宿萼所包……...
查看详情 >> -
岩松2022-10-07 19:18:04
中药材“岩松”。别名:瓦松。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原形态:①黄花岩松 多年生草本,高16~22厘米。根稍分枝,弯曲,向下渐细,如鼠尾状。茎直立,分枝,老时木化;幼枝绿色,有棱;老枝细柱形,灰色,留有叶痕。叶互生,上部排列紧密而呈覆瓦状;叶片线形,长1.8~3.3厘米,宽1.8~3.3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抱茎,全缘。聚伞花序顶生,呈圆锥状,花多数,排……...
查看详情 >> -
小花吊兰2022-10-07 19:20:20
中药材“小花吊兰”。别名:三角草、山韭菜、土麦冬。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湿润肥沃的草地、庭园或山坡荫蔽处或岩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原形态:小花吊兰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近于两列着生;叶片线形,常呈弧状弯曲,长1030cm,宽36mm,有1条明显的中脉,基部扩大,抱茎,膜质,半透明。花茎从叶腋抽出;总状花序顶生;花小,淡紫色或绿白色,……...
查看详情 >> -
天门冬2022-10-07 19:22:34
中药材“天门冬”。别名:大当门根(《石药尔雅》),天冬(《药品化义》)。出处:《本经》。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主产贵州、四川、广西。此外,浙江、云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亦产。以贵州产量最大,品质亦佳。原形态:天门冬,又名:颠勒(《本经》),万岁藤、婆罗树(《救荒本草》),天棘(《纲目》)……...
查看详情 >> -
吊干麻2022-10-07 19:27:06
中药材“吊干麻”。别名:马断肠、萝卜药、大马桑、酸枣子藤(《中国经济植物志》),老虎麻(《贵州草药》),苦树皮、菜药、棱枝南蛇藤、大钓鱼竿(《陕西中草药》)。出处:《贵州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丛林或山坡上。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原形态:藤状灌木,长5~7米。小枝常有4~6锐棱,红褐色,……...
查看详情 >> -
剪草2022-10-07 19:29:36
中药材“剪草”。别名:翦草、四块瓦、土细辛、四叶对、银线草、四对草。出处:唐《本草拾遗》始载有...
查看详情 >> -
侧耳2022-10-07 19:32:10
中药材“侧耳”。别名:北风菌、蚝菌、杂蘑。生境分布:生阔叶树的树干上。分布于河北、山西、云南。药理作用: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含17种游离基酸和缩氨酸,浓度很高(蛋氨酸和苯丙氨酸除外),因此可以有效的用作病人的营养品。性味:微咸,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别名:北风菌、蚝菌、平菇、桐子菌、粗皮侧耳、 蚝菌、水风菌、冻菌、青蘑、灰蘑。出处:始载于《新华本……...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