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七2022-10-07 19:06:56
中药材“沙七”。别名:白小黄。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消炎,止血生肌。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等。用法用量:单用或配方用,用量1~3钱,水煎服。外用适量。别名:牛尾七、小大黄、白小黄。生境分布: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较粗壮。茎直立,中空。叶互生,叶柄与叶片等长或过之,叶……...
查看详情 >> -
沙拐枣2022-10-07 19:06:55
中药材“沙拐枣”。别名:头发草。生境分布: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小便混浊:根0.5~1两,水煎服。 皮肤皲裂:全草调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别名:头发草。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生境分布:生于砂丘、砂地、戈壁、干河床。分布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原形态:灌木,高1~1.5米。老枝灰白色,开展,皮不落,无光泽;一年生枝……...
查看详情 >> -
沙松果2022-10-07 19:06:55
中药材“沙松果”。别名:榧子、云南榧子、滇榧子、土榧子、杉松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400m的高山上,为常见的森林树种,喜温凉湿润气候及酸性棕色森林土壤。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原形态:乔木,高达20m,胸围达lm。树皮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裂。一至三年生小枝绿色、淡黄色、黄色、淡褐色或淡黄褐色。叶基部扭转排成2列;叶条形或披针状条……...
查看详情 >> -
沙生风毛菊2022-10-07 19:06:54
中药材“沙生风毛菊”。出处:始载于《甘肃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3004300m的山坡、砂地、干河滩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原形态:沙生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高35cm。根茎顶端分枝,颈部被棕色的残存叶柄鞘。茎极短,被白色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54cm,被腺毛;叶片狭长圆形,长超过花序,长47cm,宽1.21.8cm……...
查看详情 >> -
沙枣花2022-10-07 19:06:54
中药材“沙枣花”。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含山柰酚,花白素,脂肪油0.3%,少量挥发油。性味:味甘涩,性温。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复方:治慢性支气管炎:沙枣花(蜜炙)干品二钱(鲜品三至五钱),水煎服,每日二次;或沙枣花一两(蜜炙),白芥子、杏仁(去皮、蜜炙)、前胡各三钱,甘草一钱,共研细末,每次服三钱,每日二至三次。(性味以下出《中国沙漠地……...
查看详情 >> -
沙棘2022-10-07 19:06:53
中药材“沙棘”。别名:醋柳果、醋刺柳、酸刺、黑刺、醋柳。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顶端有残存花柱,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一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鉴别:(1)……...
查看详情 >> -
江珧柱2022-10-07 19:06:53
中药材“江珧柱”。别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出处:《本草从新》。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底。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原形态:栉江珧(《宛委录》),又名:珧(《尔雅》),玉珧(《尔雅》郭璞注)。 贝壳2片,大型,长可达30厘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弯;腹缘前半部较直,至后半部逐渐突出。后……...
查看详情 >> -
沙冬青2022-10-07 19:06:52
中药材“沙冬青”。别名:蒙古黄花木、蒙赫-哈尔加纳、冬青[内蒙古]。性味:辛、苦,温。有毒。注意:只作外用,不可内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用于冻伤。用法用量:煎汤熏洗或熬成浓缩膏涂患处;配方可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痛。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沙丘、山坡、河边。分布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原形态:常绿灌木。小枝密生平贴短柔毛。掌状三出复叶,……...
查看详情 >> -
沙枣2022-10-07 19:06:52
中药材“沙枣”。别名:银柳、桂香柳、牙格达、红豆、则给德毛道[蒙名]、吉格代[维名]。性味:树皮:酸、微苦,凉。果实:酸、微甘,凉。功能主治:树皮:清热凉血,收敛止痛。用于慢性气管炎,胃痛,肠炎,白带;外用治烧烫伤,止血。 果实:健脾止泻。用于消化不良。用法用量:树皮:1~3钱;果0.5~1两;外用适量,树皮煎浓液涂患处。别名:银柳、红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查看详情 >> -
沙棘豆2022-10-07 19:06:51
中药材“沙棘豆”。别名:砂珍棘豆、泡泡草。生境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消食健脾。主治小儿消化不良。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别名:泡泡草。出处:《内蒙古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沙地、河岸沙滩、山坡等处。分布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占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全株被长柔毛。根长。几为无茎。叶多数……...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