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枣根2022-10-07 18:37:53
中药材“酸枣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原形态:酸枣 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13m。老枝灰褐色,幼枝绿色;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1枚针形直立,长达3cm,另1枚向下弯曲,长约0.7cm。单叶互生;托叶针状;叶片……...
查看详情 >> -
酱2022-10-07 18:37:53
中药材“酱”。出处:《别录》。化学成分: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每100克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 ㈠豆瓣酱 水分39克,蛋白质20.9克,脂肪11.2克,碳水化物2克,灰分24.9克,钙245毫克,磷174毫克,铁16.1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78毫克,尼克酸2.1毫克。 ㈡甜面酱 水分47克,蛋白质5.8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37克,灰……...
查看详情 >> -
酸枣肉2022-10-07 18:37:52
中药材“酸枣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原形态:酸枣 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13m。老枝灰褐色,幼枝绿色;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1枚针形直立,长达3cm,另1枚向下弯曲,长约0.7cm。单叶互生;托叶针状;叶片……...
查看详情 >> -
酸浆菜2022-10-07 18:37:52
中药材“酸浆菜”。别名:山蓼。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地区的山坡或山谷。分布吉林、陕西、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直立。叶常簇生基部,具长柄;叶片肾形,长1.5~3厘米,宽2~4厘米,顶端圆钝,基部宽心形,全缘或微波状;茎上的叶常退化,仅存膜质托叶鞘,有时有1~2小叶。圆锥花序顶生,花梗细长;花小,两……...
查看详情 >> -
酱瓜2022-10-07 18:37:51
中药材“酱瓜”。原形态: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有棱黄褐色或白色糙硬毛和龙状突起。卷须纤细,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cm,具槽沟及短刚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宽均815cm,上面粗糙,被白色糙硬毛,背面沿脉密被糙硬毛,边缘不分裂或37浅裂,有锯齿,基部截形或具半圆形的弯缺;具掌状脉。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被……...
查看详情 >> -
酸石榴2022-10-07 18:37:50
中药材“酸石榴”。别名:醋石榴(《海上集验方》)。出处:《纲目》。化学成分:种子油中含石榴酸(即栝楼酸),尚含雌酮及雌二醇、β谷甾醇、甘露醇等。药理作用:石榴子油注射于摘除卵巢的成年雌性小鼠或幼年雌鼠,有雌性激素样作用。性味:酸,温。 ①孟诜:...
查看详情 >> -
酸猴儿2022-10-07 18:37:50
中药材“酸猴儿”。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800m的林下、沟边或路边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草本或亚灌木,高3080cm。茎四棱,有槽,无毛,不分枝。叶对生;叶柄长1.54.3cm,常被白色小腺点,顶端与叶柄连接处具短缺少毛;叶片膜质,广披针形到卵形,长514.5cm,宽25cm,先……...
查看详情 >> -
酥2022-10-07 18:37:49
中药材“酥”。别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出处:《别录》。归经:《四川中药志》:...
查看详情 >> -
酱头2022-10-07 18:37:49
中药材“酱头”。别名:绛头、赤地胆、血地胆、大红药。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调经止血。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疔疮初起,外伤出血。用法用量:2~3钱,研粉吞服0.5~1钱,用酒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别名:赤地胆。出处:《云南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沟、向阳的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原形态:多年……...
查看详情 >> -
酸模2022-10-07 18:37:48
中药材“酸模”。别名:山菠菜、野菠菜、酸溜溜、牛舌头棵、水牛舌头,田鸡脚。性味:酸、苦,寒。功能主治:凉血,解毒,通便,杀虫。用于内出血,痢疾,便秘,内痔出血;外用治疥癣,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汁或干根用醋磨汁涂患处。别名:须,薞芜(《尔雅》),山大黄、当药(《本草拾遗》),山羊蹄、酸母(《纲目》),牛耳大黄、酸汤菜、黄根根……...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