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面叶2022-10-07 18:25:27

    中药材“黑面叶”。别名:黑面神、鬼划符、暗鬼木、青凡木、铁甲将军、夜兰茶、锅盖仔、四眼草、乌漆臼、青漆、山树兰。性味:微苦,凉。有小毒。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痒。根:急性胃肠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尿路结石,产后子宫收缩疼痛,风湿性关节炎。叶:外用治烧烫伤,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阴道炎。用法用量:根2~3钱;叶外用适量,鲜枝……...

    查看详情 >>
  • 驳骨丹2022-10-07 18:31:29

    中药材“驳骨丹”。别名:小驳骨、细叶驳骨兰、臭黄藤。性味:辛,微酸、平。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别名:接骨草、四季花(《群芳谱》),小还魂(《岭南采药录》),百节芒(《广州植物志》),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南宁市药物志》),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

    查看详情 >>
  • 韩信草2022-10-07 18:32:39

    中药材“韩信草”。别名:大力草、耳挖草(《生草药性备要》),金茶匙(《本革求原》),大韩信草(《南宁市药物志》),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调羹草、红叶犁头尖(《湖南药物志》),大叶半枝莲、笑花草(《广西中草药》),虎咬癀、向天盏(《福建中草药》)。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生长于路边、山坡。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

    查看详情 >>
  • 金纳香2022-10-07 18:36:10

    中药材“金纳香”。别名:牛虱子。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行气,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腹有包块作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3钱。别名:牛虱子。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干燥阳坡灌木丛中或路旁及田坎上。分布台湾、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原形态:落叶半灌木,高约1米。分枝有淡黄色星状毛。叶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长8~16厘米,宽2~6厘米……...

    查看详情 >>
  • 迎春花根2022-10-07 18:38:28

    中药材“迎春花根”。别名:金腰带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各地有栽培。原形态:落叶灌木,直立或匍匐,高0.35m。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轴具狭翼;叶柄长310mm;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狭椭圆形,稀倒卵形,先个端锐尖或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叶缘反卷……...

    查看详情 >>
  • 血满草2022-10-07 18:40:49

    中药材“血满草”。别名:接骨药、大血草、接骨丹、血管草(《云南中草药》),苛草、接骨木(《西藏常用中草药》),榆古兴那布(藏名)。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旷野疏林潮湿处。分布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根细长,圆柱形,横生,具多数须根。茎圆,有纵纹,节明显,被粗毛,折断后有红色汁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有突起的成对腺体;……...

    查看详情 >>
  • 蕹菜根2022-10-07 18:43:15

    中药材“蕹菜根”。别名:瓮菜根(《分类草药性》)。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荞麦秸2022-10-07 18:45:39

    中药材“荞麦秸”。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全草含芸香甙、槲皮素、咖啡酸。尚含对光敏感物质。 籽苗含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素、肥皂草素、芸香甙、槲皮素、矢车菊素、花白甙等黄酮类。药理作用:芸香甙有维生素P样活性。从植物各部分提得的芸香甙制剂在体外有杀肠道圆虫的作用。根中并无蒽醌。整个植物特别是花,含红色莹光色素(与贯叶连翘素相似),动物食后,可产生对光敏感症……...

    查看详情 >>
  • 芨芨草花2022-10-07 18:48:04

    中药材“芨芨草花”。别名:芨芨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4500m之间的微碱性的草滩及沙土山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密丛生草本。植株具粗而坚韧外被沙套的须根。秆直立,坚硬,内具白色的髓,高50250cm,径35mm,节多聚于基部,具23节,平滑无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黄褐色叶鞘。叶鞘无毛,具膜质边缘;叶舌三角形或尖……...

    查看详情 >>
  • 羊胎2022-10-07 18:50:26

    中药材“羊胎”。出处:《本草逢原》。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