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母2022-10-07 18:57:30
中药材“知母”。别名:蒜辫子草、羊胡子根、地参。性状: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贮……...
查看详情 >> -
瘤毛獐牙菜2022-10-07 18:59:48
中药材“瘤毛獐牙菜”。别名:獐牙菜、当药、紫花当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600m的山坡、河滩、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河南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直立,细瘦,单一或分枝,枝四棱形,带紫色。叶对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至0.6cm,先端渐尖,茎部渐狭;下面中脉明显突起。圆锥状复聚伞花……...
查看详情 >> -
猪屎豆2022-10-07 19:02:05
中药材“猪屎豆”。别名:野花生、猪屎青、土沙苑子、大马铃。性味:根:微苦、辛,平。 种子:甘、涩,凉。 茎、叶:苦、辛,平。功能主治:根:解毒散结,消积。用于淋巴结结核,乳腺炎,痢疾,小儿疳积。 种子:补肝肾,明目,固精。用于头晕眼花,神经衰弱,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遗尿,白带。 茎、叶:清热祛湿。用于痢疾,湿热腹泻。用法用量:根0.5~1两,种子2~5钱,……...
查看详情 >> -
火秧竻叶2022-10-07 19:04:22
中药材“火秧竻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功能主治:清热化滞,解毒行瘀。治热滞泄泻,痧秽吐泻转筋,疔疮,跌打积瘀。 ①《生草药性备要》:...
查看详情 >> -
油柑根2022-10-07 19:06:45
中药材“油柑根”。别名:余甘子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岭南采药录》。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毛五加皮2022-10-07 19:08:59
中药材“毛五加皮”。别名:红毛五加皮、刺五甲、刺甲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100m的森林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灌木,高1.53m。老枝灰色或灰红色,无刺或近于无刺;幼枝密生,暗共同以,有斜倒刺;当年生枝紫红色;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叶有小叶5,稀46;叶柄较叶为长……...
查看详情 >> -
桔梗2022-10-07 19:11:06
中药材“桔梗”。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
查看详情 >> -
松下兰2022-10-07 19:13:25
中药材“松下兰”。别名:土花、地花。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3650m的山地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南部、西北及山西、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腐生,高827cm。全株无绿素,白色或淡黄色,肉质,干后变黑褐色。根细而分枝密。叶鳞片状,直立,互生,上部较稀疏,下部较紧密,卵状长圆形或……...
查看详情 >> -
斑楮头红2022-10-07 19:15:42
中药材“斑楮头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300m的密林下阴湿的地方或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原形态:直立草本,高1030cm;茎四棱形,肉质。叶对生;叶柄长1.82.8cm,具狭翅;叶片膜质,广卵形或卵形,长510cm,宽2.54.5cm,边缘具细锯齿,35基出脉,叶面毛的基部具白色小圆斑点。聚伞花序生于分枝顶端,有花13朵,基部具2……...
查看详情 >> -
岩萝卜2022-10-07 19:17:58
中药材“岩萝卜”。别名:岩蝴蝶。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岩石旁或陡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四川东部、贵州。原形态:尾囊草,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直径1.52.5cm,灰褐色或棕褐色,有多数残存的叶鞘,脱落后呈鳞片状。叶多数,基生,叶柄长3.612cm;叶片宽卵形,长1.42.2cm,宽34.5cm,基部心形……...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