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榠樝2022-10-07 19:09:59
中药材“榠樝”。别名:木李(《诗经》),蛮樝、瘙樝(《本草拾遗》),木梨(《埤雅》),海棠(《广州植物志》),土木瓜(《药材资料汇编》)。出处:《本草经集注》。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江苏、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云南、广西、甘肃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10米左右。小枝无刺,幼嫩时被毛。单叶互生,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
查看详情 >> -
榼藤子2022-10-07 19:09:59
中药材“榼藤子”。别名:象豆(《南方草木状》)。合子(《本草拾遗》),榼子(《日华子本草》),眼镜豆(《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处:《本草拾遗》。化学成分:含甾醇、黄酮类、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近从种子中分离出有抗肿瘤作用的皂甙元,酸解产生榼藤子酸、阿拉伯糖、木糖。药理作用:种子核仁中含两种毒性皂甙,作用相似。毒性相等。对哺乳类动物主要为引起溶血;0.0……...
查看详情 >> -
榛子2022-10-07 19:09:58
中药材“榛子”。别名:棰子(《本草求原》),平榛(《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山反栗(《中国树木分类学》)。出处:《日华子本草》。生境分布:生山地阴坡丛林间。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等地。原形态:榛(《诗经》)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长5~13厘米,宽4~7厘米,先端近截形而有锐尖头,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上面无……...
查看详情 >> -
榕树皮2022-10-07 19:09:58
中药材“榕树皮”。出处:《南宁市药物志》。药理作用:参见...
查看详情 >> -
榕须2022-10-07 19:09:57
中药材“榕须”。别名:半天吊(《生草药性备要》),吊风根、榕树须(《岭南采药录》),榕树吊须(《广东中药》)。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生于村边坡地、河边,有时塔顶及峭壁亦有生长。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浙江、贵州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原形态:榕树(《南方草木状》),又名:倒生树(《粤志》),倒生木、不死树(《纲目拾遗》),细叶榕(《岭……...
查看详情 >> -
槐枝2022-10-07 19:09:57
中药材“槐枝”。别名:槐嫩蘖(《唐本草》)。出处:《别录》。化学成分:含芸香甙。性味:《纲目》:...
查看详情 >> -
榕树果2022-10-07 19:09:56
中药材“榕树果”。出处:《泉州本草》。功能主治:治臁疮:榕树果实自坠入水中者,取捣烂敷患处。出处:出自《泉州本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
查看详情 >> -
榕树叶2022-10-07 19:09:56
中药材“榕树叶”。别名:小格叶(《生草药性备要》),落地金钱(《本草求原》)。出处:《岭南采药录》。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性状:干燥的叶茶褐色,多呈不规则卷曲状,展开后呈倒卵状长圆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稍狭,边全缘,革质。气微,味淡。化学成分:含三萜皂甙、黄酮甙、酸性树脂、鞣质。药理作用:抗菌作用 1:50浓度的榕树叶和树皮,试……...
查看详情 >> -
槐叶2022-10-07 19:09:55
中药材“槐叶”。出处:《食疗本草》。化学成分:含芸香甙痕量~4.48%(一说6.4%)。归经:《得配本草》:...
查看详情 >> -
榛子花2022-10-07 19:09:55
中药材“榛子花”。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阴坡灌丛中。 2.生于海拔2002500m山地林中。 3.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坡灌丛或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3.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甘肃、山东、四川等地。原形态:1……...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