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蜈蚣七2022-10-07 18:41:41

    中药材“蜈蚣七”。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镇痛。用于全身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2~3钱,水煎或泡酒服。备注:(1)本品研末压片,每次合生药2克,每天3~4次,口服,治疗急性菌痢,取得一定疗效。别名:黑驴蛋、牌楼七。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

    查看详情 >>
  • 蜈蚣兰2022-10-07 18:41:42

    中药材“蜈蚣兰”。别名:金百脚、石蜈蚣、飞天蜈蚣、岩洛、蜈蚣草、百脚蜈蚣、柏子兰。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血。用于气管炎,咯血,胆囊炎,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肾盂肾炎,小儿惊风。用法用量:0.5~1两。别名:石蜈蚣、狗牙半枝、齿牙半枝莲(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金百脚、白脚蜈蚣、飞天蜈蚣、蜈蚣草、柏子兰(《浙江民间常……...

    查看详情 >>
  • 蜈蚣刺2022-10-07 18:41:42

    中药材“蜈蚣刺”。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攀援状灌木。茎枝木质,灰褐色,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纸质至革质,边叶柄长可达60cm;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

    查看详情 >>
  • 蜀葵根2022-10-07 18:41:43

    中药材“蜀葵根”。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蛤仔2022-10-07 18:41:43

    中药材“蛤仔”。别名:蚬子。功能主治:贝壳:清热解毒。主治臁疮,黄水疮。 肉:有降压作用。用法用量:贝壳:外敷用(生用或煅用)。别名:玄蛤、花蛤。出处:出自《东北动物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喜栖息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雌雄异体,北方繁殖季节在610月。 2.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 资……...

    查看详情 >>
  • 蛤叶薯2022-10-07 18:41:44

    中药材“蛤叶薯”。别名:单边救主、三百棒。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灌丛阴处或岩石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原形态:山葛薯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粗壮,圆柱形,不规则分枝,表面棕黑色。茎左旋,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于叶片;茎基部叶通常为卵状心形,中部以上为长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或尾状,全缘,有时边缘微波状,两面光滑无毛。花单性……...

    查看详情 >>
  • 蜀葵子2022-10-07 18:41:44

    中药材“蜀葵子”。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蛾药2022-10-07 18:41:45

    中药材“蛾药”。别名:火草、火把花。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用法用量:5分,研粉吹喉部或温开水送服。别名:火把花、火草。出处:《云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原形态:华火绒草,又名:中国火绒草。 宿根簇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密生絮状绵毛,根茎短,须根多数。茎直立,分枝。单叶……...

    查看详情 >>
  • 蛤蚧2022-10-07 18:41:46

    中药材“蛤蚧”。别名:对蛤蚧、蛤蚧于、仙蟾。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

    查看详情 >>
  • 蛏肉2022-10-07 18:41:46

    中药材“蛏肉”。别名:蛏肠(《纲目》)。出处:《食疗本草》。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原形态: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