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菥蓂2022-10-07 18:44:50
中药材“菥蓂”。别名:败酱草、遏蓝菜。性味:全草:苦、甘,平。 种子:辛、苦,微温。功能主治: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和中开胃。用于阑尾炎,肺脓疡,痈疖肿毒,丹毒,子宫内膜炎,白带,肾炎,肝硬化腹水,小儿消化不良。 种子:祛风除湿,和胃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痛,急性结膜炎,胃痛,肝炎。用法用量:全草0.3~1两,种子3~4钱。别名:大荠(《尔雅》),蔑……...
查看详情 >> -
菱壳2022-10-07 18:44:51
中药材“菱壳”。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治泄泻,脱肛,痔疮,疔肿,黄水疮,天泡疮。 ①《滇南本草》:...
查看详情 >> -
菰米2022-10-07 18:44:52
中药材“菰米”。别名:雁膳(《管子》),菰粱(《楚辞》),安胡(《七发》),蒋实(《楚辞》王逸注),茭米(孙炎),黑米(《杜工部集》),雕胡米(《本草图经》),雕菰(《纲目》),茭白子(《江苏植药志》)。出处:《本草经集注》。生境分布:产江苏等地。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圆柱形,长1~1.5厘米,直径1~2毫米,两端渐尖,表面棕褐色,有1条因稃脉挤压而形成的沟纹……...
查看详情 >> -
菊花参2022-10-07 18:44:52
中药材“菊花参”。别名:止咳菊。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化痰。主治肺虚咳嗽,久咳不止,支气管炎。用法用量:菊花参2个,临睡前生吃。别名:金钱参、一颗松(《滇南本草》),半边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滇南本草》。生境分布:生于山间疏林向阳坡地草丛中。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约5厘米。根数条,肉质,细……...
查看详情 >> -
菝葜2022-10-07 18:44:53
中药材“菝葜”。别名: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性味:甘、酸,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肿。根状茎: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带,癌症;叶:外用治痈疖疔疮,烫伤。用法用量:根状茎1~2两;外用叶适量,研末调油外敷。别名:金刚根、王瓜草(《日华子本草》),金刚骨(《儒门事亲》),金刚藤(《履巉岩本草》……...
查看详情 >> -
菜头肾2022-10-07 18:44:53
中药材“菜头肾”。别名:土太子参[浙江乐清]。性味:微甘,凉。功能主治:根:养阴补肾。用于肾虚腰痛,阴虚牙痛,迁延型或慢性肝炎,肾炎或肾盂炎等。 茎、叶:清热解毒。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外用治疔疮疖肿,肌腱扭伤。用法用量:根3~5钱(大剂量可用1~1.5两),水煎服。 茎叶1两,水煎服。外用捣烂外敷。别名:土太子参、肉根马蓝。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
查看详情 >> -
菊架豆2022-10-07 18:44:54
中药材“菊架豆”。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1002900m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原形态:丽江土圞儿 多年生缠绕草本,幼时疏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57枚,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73cm,纸质,上面疏被短粗毛,下面仅沿脉疏被毛,顶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花稀疏排成腋生的总状……...
查看详情 >> -
菊花叶2022-10-07 18:44:54
中药材“菊花叶”。别名:容成(《金匮玉函方》)。出处:《别录》。性味:《本草求原》:...
查看详情 >> -
菊花2022-10-07 18:44:55
中药材“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性状: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
查看详情 >> -
菜子七2022-10-07 18:44:56
中药材“菜子七”。别名:白花石芥菜。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解痉镇咳,活血止痛。用于百日咳,跌打损伤。用法用量:3~5钱。出处:《全展选编·传染病》。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及东北、华北等地。原形态:白花碎米荠,又名:白花石芥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状茎细,长达2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有纵槽和短柔毛。茎……...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