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藤榕2022-10-07 19:03:47
中药材“爬藤榕”。别名:长叶铁牛入石、小号牛奶仔。生境分布:华东、华南、西南。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祛风湿,舒气血,消肿止痛。主治风湿性关节痛或神经痛,跌打损伤,消化不良,气血亏虚。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或炖肉服。别名:长叶铁牛、小号牛奶仔、枇杷藤、抓石榕、山牛奶、风藤、小木莲、小叶风藤。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攀援于树上、岩石上或陡坡峭壁及屋墙上……...
查看详情 >> -
熟地黄2022-10-07 19:03:47
中药材“熟地黄”。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贮藏:置通风干燥处。炮制:(1)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附录Ⅱ D)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2)取净生地黄,照蒸法(附录Ⅱ ……...
查看详情 >> -
熏衣草2022-10-07 19:03:48
中药材“熏衣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已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地中海地区。原形态:熏衣草,半灌木或矮灌木。茎分枝,被星状绒毛,在幼嫩部分较密;老枝暗褐色,皮层作条状剥落,具有长的花枝及短的更新柄。叶线形或披针线形,在花枝上的叶较大,疏离长35cm,宽0.30.5cm,被密的或疏的灰色星状绒毛,在更新枝上的叶较小,簇生,长不超过1.7cm,宽z约0.2c……...
查看详情 >> -
片鸡尾草2022-10-07 19:03:49
中药材“片鸡尾草”。别名:骟鸡尾草、锯锯草、小凤尾草。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湖北、广西、云南、贵州。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烫、火伤,狂犬咬伤,刀伤。用法用量:1~2钱,外用适量。别名:猪毛草、锯锯草、小凤尾草、骟鸡尾草、新凤尾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草地、路旁石隙中或灌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
查看详情 >> -
爵床2022-10-07 19:03:49
中药材“爵床”。别名:小青草、六角英、赤眼老母草、麦穗癀、鼠尾癀、孩儿草、野万年青、节节寒、大鸭草、毛泽兰[四川]。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截疟。用于感冒发热,疟疾,咽喉肿痛,小儿疳积,痢疾,肠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乳糜尿;外用治痈疮疖肿,跌打损伤。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备注:(1)用于外感发热、咳嗽、咽……...
查看详情 >> -
爬树龙2022-10-07 19:03:50
中药材“爬树龙”。别名:过山龙、过江龙、青竹标、金草箍、麒麟叶(《云南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密林中,岩上或大树上。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态:常绿本质攀援藤本,长达8米。茎绿色,粗大,节处生根。叶大,长圆形,长40~50厘米,宽30~35厘米,羽状深裂通常几达中脉。肉穗花序无柄,圆柱形,长约20厘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
查看详情 >> -
爬山猴2022-10-07 19:03:50
中药材“爬山猴”。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贵州民间方药集》),岩蜈蚣、野海棠(《贵州民间药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于阴处。分布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有节,有鳞片。叶自根生;盾状矩圆卵形,长7~12厘米,宽5~7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圆形,全缘或波状,下面紫色;叶柄长5~15厘米,红色,无毛。花茎红色,无叶……...
查看详情 >> -
燕麦草2022-10-07 19:03:51
中药材“燕麦草”。别名:野燕麦。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固表止汗。用于吐血,血崩,白带,便血,自汗,盗汗。用法用量:0.5~1两。别名:乌麦(《埴物学大辞典》),野麦草(《重庆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长于荒芜田野或为田间杂草。广布我国南北各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须根较坚韧,秆直立,光滑,高60~120厘米,具2~4节。叶鞘松弛……...
查看详情 >> -
熊筋2022-10-07 19:03:51
中药材“熊筋”。出处:《本经逢原》。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熊掌2022-10-07 19:03:52
中药材“熊掌”。生境分布:东北、西南。炮制:将熊掌外用湿泥包裹,用火烧至干燥时,剥去泥土及去毛,水浸切碎用。性味:甘,平。注意:内热有外感者忌用。功能主治:除风湿,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用法用量:1~2只。别名:熊蹯(《五传》)。出处:《日华子本草》。生境分布:主产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