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米2022-10-07 18:56:50

    中药材“石米”。别名:小石枣子、小羊耳蒜。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用于肺结核咳嗽,风热咳嗽,百日咳。用法用量:2~3钱。别名:小石枣子、还阳。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林中树上或山谷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四川。原形态:小羊耳蒜,附生植物。植株矮小,高13cm。假鳞茎狭长圆形,彼此紧接而斜伏于匍匐……...

    查看详情 >>
  • 石笔海胆2022-10-07 18:56:45

    中药材“石笔海胆”。别名:烟嘴海胆、海胆、粗棒海胆。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时体色美丽,大棘一般深浅不均匀的浅褐色或灰褐色,也有带灰色或黑紫色,末端常有13条浅色环带,口面的大棘末端常为红色。中棘为白色、褐色或紫黑色。栖息于沿岸珊瑚礁洞穴内,有时在水深20m处也能发现。4月间产卵。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海南及西沙、南沙等沿海。……...

    查看详情 >>
  • 石柑子2022-10-07 18:56:41

    中药材“石柑子”。性味:淡,平。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积,止咳。用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小儿疳积,咳嗽;外用治骨折,中耳炎,鼻窦炎。用法用量:0.5~1两,酒泡服或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烂取汁,滴患处。别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分类草药性》),石蒲藤(《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巴岩香、青蒲芦茶、石……...

    查看详情 >>
  • 石蕊2022-10-07 18:56:40

    中药材“石蕊”。别名:山石蕊、石花、石伤药、太白树。生境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化学成分:含原冰岛苔酸(protocetraric acid, C18H14O9)、冰岛苔酸(cetratic acid, C20H18O9)、富马原冰岛苔酸(fumaprotocetraric acid, C22H16...

    查看详情 >>
  • 石蜈蚣2022-10-07 18:56:40

    中药材“石蜈蚣”。别名:红蚂蝗七、石螃蟹、石棉、岩白菜、岩蚂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岩石上、山谷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等地。原形态:蚂蝗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长,扁圆柱形,有横纹,似蚂蝗状,下侧生多数须根。叶均基生;叶柄长28.5cm,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宽卵形或近圆形,长410……...

    查看详情 >>
  • 石见穿2022-10-07 18:56:19

    中药材“石见穿”。别名:石打穿、月下红、小红参、紫丹花。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镇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癌症,肾炎,白带,痛经,淋巴结结核,象皮病;外用治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疖肿。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别名:月下红(《苏州本产药材》),华鼠尾草、乌沙草、黑面风、大发汗(《广西中兽医药植》),石打穿、石大川(《全展选编……...

    查看详情 >>
  • 砂仁2022-10-07 18:56:11

    中药材“砂仁”。别名:春砂仁。性状: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长1.5~2cm,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结集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2~3m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

    查看详情 >>
  • 福参2022-10-07 18:55:48

    中药材“福参”。别名:建参、福建参。性味:辛、微甘,温。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虚泄泻,肺虚咳嗽。用法用量:3~5钱。别名:建人参(《金御乘方》),建参(《纲目拾遗》),土当归、土人参(《福建中草药》)。出处:《药性考》。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林缘及山坡草地。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北、湖北、四川、陕西及东北等地。产于福建。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

    查看详情 >>
  • 磨盘根2022-10-07 18:55:46

    中药材“磨盘根”。出处:《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性状:干燥根呈圆锥形,粗大,长达15厘米,径约2厘米,有分枝,表面土黄色,皮孔横列,支根痕呈点状突起。质韧,断面白色,纤维性,皮部较厚,与木部易于分离。归经:①《陆川本草》:...

    查看详情 >>
  • 秃疮花2022-10-07 18:55:38

    中药材“秃疮花”。别名:秃子花、勒马回[陕西]。性味:苦、涩,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用法用量:3~5钱。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别名:秃子花(《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山坡、路边或墙上,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