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树2022-10-07 18:43:56
中药材“蓝树”。别名:米木、大蓝靛、木蓝、木靛、板蓝根[广西、博白、南宁]、大青叶[广西、邕宁]。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功能主治:止血;外用治刀伤,跌打。用法用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备注:叶制蓝色染料。别名:大蓝靛、木靛、大青叶、木蓝、米木、板蓝根、山蓝树、滞良、蓝木、岭刀把、七星树、大蓝木、野蓝靛树、羊角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村中、路旁和山地疏林中或山……...
查看详情 >> -
蓬莱草2022-10-07 18:43:43
中药材“蓬莱草”。别名:苦舌草(《广州植物志》),凤梨草、旺梨草(《泉州本草》),雷公锤草(《福建中草药》)。出处:《泉州本草》。生境分布:生于田边、堤岸。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原形态:一年生匍匐草本,长15~90厘米。茎分枝,被小粗毛,节上生根。叶对生;近无柄;倒卵形,长1~2.5厘米,先端钝或浑圆,基部楔尖,边缘在中部以……...
查看详情 >> -
藏鮡胆2022-10-07 18:43:06
中药材“藏鮡胆”。别名:巴格里。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原形态:藏鮡,体延长。体裸露无鳞。侧线不明显,头平扁,眼小,侧上位。吻圆。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上颌须1对,基部扩大呈“T”型,下颌须2对。口大呈弓形,下位。背鳍I……...
查看详情 >> -
藏茴香2022-10-07 18:43:03
中药材“藏茴香”。别名:黄蒿、马缨子、小防风。生境分布:甘肃、西藏。性味:微辛,温。功能主治:芳香健胃,驱风理气。治胃痛,腹痛,小肠疝气。用法用量:1~2钱。别名:贡牛、郭鸟(藏名)。出处:《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原、山沟、河滩及山坡等处。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西藏等地。原形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主根圆柱状……...
查看详情 >> -
蚺蛇胆2022-10-07 18:42:08
中药材“蚺蛇胆”。出处:《本草经集注》。归经:①《本草经疏》:...
查看详情 >> -
蛇接骨2022-10-07 18:41:59
中药材“蛇接骨”。别名:白叶跌打、见肿消、羊草跌打、回筋口千、树三七、石三七。生境分布:安徽、云南、贵州。性味:辛,凉。功能主治: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消炎止咳。外用治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内服治支气管炎,肺结核。用法用量:外用鲜品捣烂加胡椒末适量外敷患处。内服全草1钱,炖肉服。别名:回筋口干、树三七、石三七(《云南中草药》),见肿消、羊草跌打、白叶跌打(《云……...
查看详情 >> -
蜀羊泉2022-10-07 18:41:51
中药材“蜀羊泉”。别名:青杞、红葵、野苏子、野辣子、药人豆、野枸杞。生境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用法用量:鲜草2两,水煎服。别名:羊泉、羊饴、漆姑、青杞、野茄、小孩拳、红葵、野茄子、野枸杞、野辣子、药人豆。出处:蜀羊泉始录于《本经》。《别录》载:...
查看详情 >> -
蛤蜊粉2022-10-07 18:41:48
中药材“蛤蜊粉”。别名:蛤粉(《圣惠方》)。出处:《本草会编》。原形态: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蜗牛2022-10-07 18:41:38
中药材“蜗牛”。别名:天螺蛳、里牛、瓜牛。性味:咸,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用于痈肿疔毒,痔漏,小便不利。用法用量:0.5~1钱,研末或入丸散剂服。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敷患处。别名:仆累(《山海经》),小牛螺、黄犊(《三苍》),蚹蠃、鼠蝓(《尔雅》),蜗蠃、蜾蠃(《说文》),蠡蠃(《广雅》),陵螺(崔豹《古今注》),山蜗、瓜牛(陶弘景),蠡……...
查看详情 >> -
蜻蜓2022-10-07 18:41:29
中药材“蜻蜓”。别名:大蜻蜓、绿蜻蜓。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补肾益精,解毒,止咳。主治阳痿遗精,喉咙肿痛,百日咳等。用法用量:3~5只,入丸散剂。别名:灯烃、负劳(《尔雅》),蟌(《淮南子》),蝍蛉(《方言》),桑蜋(《说文》),胡蝶(崔豹《古今注》),狐梨(《尔雅》郭璞注),蜻蛉(《别录》),诸乘(《本草经集注》),蜻虰,纱羊(《纲目》),青娘子(……...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