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荆枝2022-10-07 18:26:05
中药材“黄荆枝”。别名:黄金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性味:《南宁市药物志》:...
查看详情 >> -
黄裙竹荪2022-10-07 18:26:05
中药材“黄裙竹荪”。别名:杂色竹荪、网纱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竹林下或阔叶混交林下。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福建、台湾、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子实体高616.5m。菌盖钟形,高2.22.8cm,宽1.92.2cm。有显着的网络状凹穴,橘黄色,内有暗青褐色,粘性孢体,顶端平,中部具穿孔。菌裙柠檬黄色至橘黄色,长6.……...
查看详情 >> -
黄蘑菇2022-10-07 18:26:04
中药材“黄蘑菇”。别名:黄粉牛肝、黄牛肝、黄衣牛肝、黄色猪口茸。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生长在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性味:淡、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用法用量:入丸散剂。备注:为“舒筋丸”原料之一。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黄粉末牛肝菌 生于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夏、秋……...
查看详情 >> -
黄药子2022-10-07 18:26:03
中药材“黄药子”。别名: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原形态:零余子:叶腋处的黄褐色珠芽,直径约1厘米。性味:苦、辛,凉。有小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备注:(1)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
查看详情 >> -
黄蜀葵茎2022-10-07 18:26:03
中药材“黄蜀葵茎”。出处:江西《草药手册》。性味:甘滑,微寒,无毒。功能主治:和血,除邪热。治产褥热,烫火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煮鸡蛋吃。外用:油浸搽。复方:①治气血虚:蜜炙黄蜀葵茎及根一两,星宿菜二钱。用瘦猪肉汤煎服。 ②防治产褥热:黄蜀葵茎及根一两。用鸡汤煎服或水煎取汁,煮鸡蛋两只,加甜酒少许服。 ⑧治烫伤:黄蜀葵皮浸油搽。出处:江西……...
查看详情 >> -
黄藁本2022-10-07 18:26:02
中药材“黄藁本”。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散风除湿。主治头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1~3钱。别名:藁本、滇藁本。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2500m的山坡草地、疏林或岩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根纺锤形,长512cm,表面有环状细纹,黄灰色。茎近基部及茎1/3处即有分枝,有纵条纹,光滑无毛……...
查看详情 >> -
黄荆沥2022-10-07 18:26:02
中药材“黄荆沥”。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原形态: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顺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
查看详情 >> -
黄藨根2022-10-07 18:26:01
中药材“黄藨根”。出处:《四川中药志》。性味:性平,味咸酸,无毒。注意:体虚无湿热者慎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吐血及瘰疬。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复方:①治吐血:黄藨根,炖肉服。 ②治疯狗咬伤(如发现鼻血腥气都可服,但孕妇忌服):黄藨根、搜山虎、黑竹根、苦荞头、黄花根。泡酒服。别名:黄泡根。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查看详情 >> -
黄荆根2022-10-07 18:26:01
中药材“黄荆根”。出处:《草木便方》。药理作用:根煎剂对小鼠有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并有祛痰作用(酚红法)。尚有扩张支气管及抑菌作用,参见...
查看详情 >> -
黄藨叶2022-10-07 18:26:00
中药材“黄藨叶”。出处:《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长于荒土坎或大山坡地。分布四川、贵州等地。原形态:切头悬钩子,又名:黄泡、老虎泡(《分类草药性》),黄喜马莓。 半匍匐状灌木。小枝粗壮,平展,先端曲垂,有不明显的棱,密生红棕色弯曲长毛,刺粗壮有钩。小叶3片,阔倒卵形至椭圆形,长5~10厘米,先端圆切或稍凹,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上面深绿,下面有棕色……...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