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芡实叶2022-10-07 18:48:10

    中药材“芡实叶”。别名:鸡头盘(《本草图经》),刺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出处:《纲目》。功能主治:治胞衣不下,吐血。 ①《随息居饮食谱》:...

    查看详情 >>
  • 红云草2022-10-07 18:53:01

    中药材“红云草”。别名:假地榕、红毛藤。生境分布:广西。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吐血,便血,疮疖。用法用量:2~3钱。别名:红毛藤、假地榕、铺地走马、红铺地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860m的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亚灌木,高415m,具匍匐茎;茎幼时密被锈色长柔毛。叶互生;稀近……...

    查看详情 >>
  • 穿鱼藤2022-10-07 18:55:21

    中药材“穿鱼藤”。别名:大穿鱼草、水杨柳、疏脉山茱萸。出处:《红河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边、林阴处。分布陕西、甘肃、湖北至西南、华南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茎直立,高约3米,幼枝四棱,红褐色,密生平贴细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7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2~4对上升达先端,两面被子贴毛,叶柄长……...

    查看详情 >>
  • 相思子2022-10-07 18:57:44

    中药材“相思子”。别名:相思豆、红豆、黑头小鸡、鸡母珠[台湾]、土甘草[广西]。性味:根、藤、叶:甘,平。 种子:苦、平。有大毒。功能主治:根、藤、叶:清热解毒,利尿。根、藤:用于咽喉肿痛,肝炎;叶:用于支气管炎,并作凉茶配料。 种子:涌吐,杀虫。外用治癣疥,痈疮,湿疹。用法用量:根、藤、叶2~5钱;种子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调油涂患处。备注:(1)种子含多种……...

    查看详情 >>
  • 番石榴子2022-10-07 19:00:02

    中药材“番石榴子”。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荒地或低丘陵上。我国华南各地栽培,常见的逸为野生者。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原产南美洲。原形态:落叶乔木,高510m。树皮浅黄褐色,嫩枝四方形,具白色短毛,老则脱落;芽密被白色短毛。单叶互生,稀有轮生,矩圆状椭圆形至卵圆形,长512cm,宽35cm,……...

    查看详情 >>
  • 狗脚草根2022-10-07 19:02:20

    中药材“狗脚草根”。出处:《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文摘集》。生境分布:生于密林中。分布云南。原形态:假木荷,又名:星芒克雷木。 常绿乔木,高4~6米。小枝棕色。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钝或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散生极小的腺点;叶柄长7~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具微柔毛,长20厘米;苞片及2小苞片皆为……...

    查看详情 >>
  • 滴水珠2022-10-07 19:04:37

    中药材“滴水珠”。别名:一滴珠、一粒珠、石半夏、水半夏、制蛇子、独叶一枝花、心叶半夏、石蜘蛛、石里开、独龙珠、蛇珠、岩芋。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解表止痛,散结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胃痛,腰痛;外用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用法用量:1~2分,研粉装胶囊吞服,或1~3粒块茎吞服(不可嚼碎);外用适量,鲜块茎捣烂敷患处。别名:石半夏、石里开、一滴珠、水滴珠(……...

    查看详情 >>
  • 沙枣胶2022-10-07 19:06:59

    中药材“沙枣胶”。出处:《新疆中草药手册》。功能主治:治骨折。沙枣胶23克,茜草10克,曼陀罗子15克,硫酸镁30克,明矾10克。共为细末,每10克加蛋清一个,调敷患部。出处: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沙漠地区,耐旱、耐寒,并在沙地、盐渍化土地和村边、田边广泛栽培。 2.生境同沙枣。 3.生于海拔400660m的戈壁沙滩或沙丘的低洼……...

    查看详情 >>
  • 欧泽芹2022-10-07 19:09:14

    中药材“欧泽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沼泽、草丛及水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90cm。茎分枝,有纵棱。叶互生;有柄,基部叶鞘抱茎;叶片长813cm,宽48cm,羽状分裂,羽片26对,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47cm,宽0.82cm,先端短尖,基部圆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茎上部具12对羽片,线状披针形,具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和……...

    查看详情 >>
  • 桐油2022-10-07 19:11:21

    中药材“桐油”。别名:桐子油(《纲目》)。出处:《日华子本草》。毒性: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中毒者均系误食(将桐油误当一般食油烹调菜肴)所致。据289例观察,误食后大多在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最早者40分钟,少数在4小时左右。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的呕吐;其次为腹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抽搐,手足麻木、发冷,呕血、便血,发烧;严重者出现昏……...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