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棉木2022-10-07 19:34:41

    中药材“丝棉木”。别名:白皂树(《中国树木志略》),明开夜合(《河北习见树木图说》),桃叶卫矛(《中国树木分类学》),白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鸡血兰(《贵州民间药物》),白桃树(《上海常用中草药》),野杜仲、白樟树、南仲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缘、山麓、山溪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原形态:落叶灌木或小……...

    查看详情 >>
  • 黑点草2022-10-07 18:25:33

    中药材“黑点草”。别名: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瓜米菜。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安神除烦,活血消肿。口渴,烦躁不安,跌打损伤。用法用量:3~5钱。别名:立竹根(《四川中药志》),黄瓜菜、疏毛油点草、大黄瓜香、瓜米菜(《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生境分布:生于山区、林边及半阴暗的地区。分布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

    查看详情 >>
  • 黄水藨叶2022-10-07 18:26:43

    中药材“黄水藨叶”。出处:《贵州民间药物》。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林缘、路边,分布陕西、四川、浙江、江西、贵州、云南、湖北等地。原形态:山泡刺藤,又名:光叶高梁泡、倒盘龙、黄水藤、小米藨、酸藨、黄莓刺、黄花藨、光蓬蔂。 半常绿蔓性灌木,茎有棱,散生钩状刺,幼时有密毡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7~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圆齿牙及波状浅……...

    查看详情 >>
  • 鹰骨2022-10-07 18:27:58

    中药材“鹰骨”。别名:鹞婆骨(《陆川本草》)。出处:《纲目》。生境分布: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河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原形态:苍鹰(魏澹《文集》),又名:黄鹰(魏澹《文集》),鷞鸠(《尔雅翼》),角鹰(《纲目》),鹞鹰。 体长约50厘米。嘴黑,基部带暗蓝色,蜡膜黄绿色。虹膜金黄色。前额以至后颈为暗石板灰色。羽基白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纹,羽……...

    查看详情 >>
  • 鸡蛋参2022-10-07 18:29:11

    中药材“鸡蛋参”。别名:山鸡蛋、金线吊葫芦、牛尾参、补血草。性味:甘、微苦,微温。功能主治:补养气血,润肺生津。用于贫血,自汗,肺阴虚咳嗽,神经衰弱。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或炖肉服。别名:尼哇(藏名)。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卵圆形、圆形,长径2~3cm,短径13~28mm。表面灰褐色、灰白色或淡褐色,具不规则的须根痕。外皮呈片状剥离,外皮脱落后显类白色、……...

    查看详情 >>
  • 鲤鱼脑2022-10-07 18:30:23

    中药材“鲤鱼脑”。出处:《本草经集注》。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水分、蛋白质、脂类等,此外,每100克新鲜脑组织含维生素C8.30毫克。性味:《别录》:...

    查看详情 >>
  • 金环蛇2022-10-07 18:36:21

    中药材“金环蛇”。别名:金蛇、金包铁、金角带、手巾蛇、金报应。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咸,温。注意:如属血燥筋枯之痹则忌用。功能主治:通关透节,袪风。主治风湿麻痹,手足瘫痪,肿痛。用法用量:与眼镜蛇、黄梢蛇同浸制“三蛇酒”,每日服1两。别名:手巾蛇(《脊椎动物分类学》),金蛇,金包铁,金角带(《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中药志》。生境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

    查看详情 >>
  • 辣根草2022-10-07 18:38:38

    中药材“辣根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5018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下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各地。原形态:长白瑞香 落叶小灌木,高2030cm。根茎横走,黄白色。茎有数分枝,枝条柔软。茎皮灰褐色或灰白色,有皱褶。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全缘,上面被短绒毛,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花两性,淡黄白色,多4朵腋生;花被呈短筒状,长……...

    查看详情 >>
  • 螃蟹七2022-10-07 18:41:01

    中药材“螃蟹七”。别名:少穗鹿药、少穗花、铁拐子[西藏]。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温阳补肾,祛风除湿,活血祛瘀。用于阳痿,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疼痛。用法用量:1~3钱。备注:(1)同属植物紫鹿药Smilacina purpurea Wall.,在西藏地区亦以根状茎同供药用。别名:虎掌南星、天南星、狗爪南星、白南星、红南星、狼毒。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

    查看详情 >>
  • 蕤仁2022-10-07 18:43:26

    中药材“蕤仁”。性状:本品呈类卵圆形,稍扁,长7~10mm,宽6~8mm,厚3~5mm。表面淡黄棕色或深棕色,有明显的网状沟纹,间有棕褐色果肉残留,顶端尖,两侧略不对称。质坚硬。种子扁平卵圆形,种皮薄,浅棕色或红棕色,易剥落;子叶2,乳白色,有油脂。无臭,味微苦。贮藏:置干燥处。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归经:归肝经。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养……...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