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药子2022-10-07 18:52:13

    中药材“红药子”。别名:红要子、白药子[西北]、金荞仁。注意:2~5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粉用油调涂患处。功能主治:酸、苦、涩,凉。用法用量: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用于肠炎,痢疾,腰腿痛,便血,崩漏;外用治烧烫伤,疮疖,狂犬咬伤。别名:红药、赤药(《本草图经》),朱砂七、黄药子、朱砂莲、猴血七、血三七、毛葫芦(《陕西中草药》)。出处:《本草图经》。……...

    查看详情 >>
  • 米碎木皮2022-10-07 18:54:33

    中药材“米碎木皮”。别名:救必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于高海拔的林中边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原形态:米碎木 常绿小乔木,高512m。树皮灰白色;小枝被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1.5cm;托叶三角形;叶片薄革质或纸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9.5cm,宽45cm,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圆形、少数钝形,全缘,中脉上面凹陷,常被微柔毛,下……...

    查看详情 >>
  • 石夹生2022-10-07 18:56:53

    中药材“石夹生”。别名:石甲生、小活血、小石生。生境分布:四川、湖北、云南。性味:苦、涩,微温。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舒筋理气。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经闭腰痛,产后腹痛,痢疾。用法用量:3~5钱。别名:石夹生、小石生。出处:始载于《云南曲靖中草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石灰岩山地的石头隙间。 资源分布:分布四川、云南。原形态:革叶茶(biao) ……...

    查看详情 >>
  • 白毛蛇2022-10-07 18:59:14

    中药材“白毛蛇”。别名:石祈蛇、上树蛇、白毛伸筋、石蚕、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老鼠尾。性味:微苦、甘、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血,利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骨折,黄疸性肝炎,吐血,便血,血尿;外用治疮疖。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敷患处。别名:草石蚕、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蚕、岩蚕、……...

    查看详情 >>
  • 猫胞衣2022-10-07 19:01:32

    中药材“猫胞衣”。别名:猫胞(《本经逢原》)。出处:《纲目》。归经:①《本草再新》:...

    查看详情 >>
  • 洋鸭2022-10-07 19:06:12

    中药材“洋鸭”。别名:麝香鸭、旱鸭(《生物学通报》(1):23,1956)。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原产于中美和南美。我国已有引入,现南方各省,如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均有饲养。原形态:体较家鸭健壮肥大,雄者更大。体形前尖后窄,呈长椭圆形。头大颈短,嘴黄色,基部和眼圈周围生有红色肉瘤;雄者肉瘤延展较阔。白眼球呈浅蓝色。全身羽毛丰满,华……...

    查看详情 >>
  • 毛薯2022-10-07 19:08:28

    中药材“毛薯”。别名:参薯、黎洞薯、大薯、薯子(《广州植物志》),脚板薯、鸡窝薯(《南宁市药物志》),红毛薯(《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南宁市药物志》。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质,长达60厘米,形状和颜色多种。茎锐四方形或有4狭翅,平滑无毛。叶对生;叶腋内常有零余子;叶片心状卵形至心状长圆形,裂片近圆形……...

    查看详情 >>
  • 梵天花根2022-10-07 19:10:32

    中药材“梵天花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归经:①《泉州本草》:...

    查看详情 >>
  • 枸橘叶2022-10-07 19:12:51

    中药材“枸橘叶”。别名: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叶含枳属甙、新枳属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甙。花含枳属甙。性味:《纲目》:...

    查看详情 >>
  • 无柄卫矛2022-10-07 19:15:09

    中药材“无柄卫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中岩石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无柄卫矛 藤本或匍匐灌木,高达6m。小枝四棱形,上有极细密的微突皮孔。叶对生;叶柄极短或无;叶片革质或近革质,窄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9.5cm,宽24cm,先端短渐尖,边缘具粗锯齿。聚伞花序7至多花,总花梗长11.5cm,四棱形,花梗圆柱形,……...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