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牡丹2022-10-07 18:37:21
中药材“野牡丹”。别名:罐罐草、倒罐草、毛足杆、红暴牙狼、炸腰果、山石榴[福建]、猪母稔、夻口巴、痢疾罐、赤牙郎、高脚稔。性味:甘、酸、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根:用于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根1~2两;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备注:(1)同属植物……...
查看详情 >> -
象胆2022-10-07 18:39:43
中药材“象胆”。出处:《雷公炮炙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蚺蛇膏2022-10-07 18:42:08
中药材“蚺蛇膏”。别名:蟒油(《纲目拾遗》)。出处:《别录》。性味:①《别录》:...
查看详情 >> -
落地荷花2022-10-07 18:44:30
中药材“落地荷花”。别名:九头青、鲤鱼胆。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丘陵地阴湿林下、林缘、裸岩旁及路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原形态:五岭龙胆,又名:簇花龙胆。 多年生草本,高6.5~15厘米,全体光滑。根茎短,细根呈条状,淡黄色。茎从叶丛斜升,常3~5枝。基生叶呈莲座状,叶片披针形,长5~8厘米,稍肉质,有不明显……...
查看详情 >> -
苦芺2022-10-07 18:46:57
中药材“苦芺”。别名:钩芺、苦板、苦菜、败酱、败酱草。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1.《尔雅》郭璞注:钩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 2.陶弘景:苦芺,处处有之,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暴干。 3.《唐本草》:苦芺,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4.《食疗本草》:苦芺,生食治漆疮。不堪多食尔。 5.《蜀本草》:《图经》有云,苦芺子若猫蓟,茎圆无刺。……...
查看详情 >> -
线叶蚤缀根2022-10-07 18:51:50
中药材“线叶蚤缀根”。别名:银柴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4400m的灌丛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和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1525cm,丛生,茎基部宿存枯萎叶基,茎上部被腺毛。主根粗,圆锥形,自根颈处多分枝。叶对生,细线形,长213cm,宽约1mm,先端锐尖,基部较宽;基生叶密集,较长,茎生叶34对较短。聚伞花……...
查看详情 >> -
粪箕笃2022-10-07 18:54:09
中药材“粪箕笃”。别名:犁壁藤、千金藤、田鸡草、铁板膏药草。性味:微苦、涩,平。注意:孕妇忌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肾盂肾炎,膀胱炎,慢性肾炎,肠炎,痢疾,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疖疮疡,化脓性中耳炎。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用药液滴耳。别名:蛤乸草、田鸡草(《岭南采药录》),雷砵嘴、畚箕草、飞天雷公(《南宁市药物志》),犁……...
查看详情 >> -
石萝藦2022-10-07 18:56:29
中药材“石萝藦”。别名:五来、水杨柳[广西]、南石萝藦、假了刁竹、满草。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肝炎,风火眼痛。用法用量:3~5钱。别名:五来、南石萝摩、假丁刁竹、凤尾草、满草、水杨柳。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地疏林下或溪边、石缝、林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
查看详情 >> -
白芷2022-10-07 18:58:51
中药材“白芷”。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炮制: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鉴别:……...
查看详情 >> -
玉蜀黍根2022-10-07 19:01:09
中药材“玉蜀黍根”。别名:抓地虎(《贵州民间方药集》)。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