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黑牛2022-10-07 19:19:55

    中药材“小黑牛”。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辛、苦,热;有大毒。注意: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用法用量:炮制后用。别名:大草乌、七星草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2500m间的山坡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南部。原形态:滇……...

    查看详情 >>
  • 姬蕨2022-10-07 19:22:10

    中药材“姬蕨”。别名:冷水蕨。生境分布: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主治烧烫伤,外伤出血。用法用量:烧烫伤:鲜品全草捣烂,用洗米水或冷开水调匀,取汁外涂。 外伤出血:鲜嫩叶捣烂敷伤处,或用干叶研粉撒患处。别名:岩姬蕨、冷水蕨。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

    查看详情 >>
  • 大叶地耳根2022-10-07 19:24:26

    中药材“大叶地耳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401000m的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原形态:阔叶风车子CombretumlatifliumB1.大藤本,长可达30m。小枝被鳞片,通常无毛,间或带红色,节部膨大。叶对生;叶柄长1.52.5cm;叶片革质,阔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15cm,稀达18(20)cm,宽58cm,稀达13cm,先端钝或短……...

    查看详情 >>
  • 咸酸蔃2022-10-07 19:26:42

    中药材“咸酸蔃”。别名:丧间(《生草药性备要》),入地龙、酸味蔃(《岭南采药录》)。出处:《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白花酸藤果,又名:信筒子、拟茶藨子、羊公板仔。 小灌木,高90~120厘米,分枝,无毛,有时成蔓状。叶卵形至长椭圆形,长5~7.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无毛,下面常绿带白色;叶柄长5~7……...

    查看详情 >>
  • 匙叶龙胆2022-10-07 19:29:01

    中药材“匙叶龙胆”。别名:奥拉毛。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3800m的向阳山坡、河滩、高山草甸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原形态:二年生草本,高513cm。茎常为紫红色,稀绿色。基生叶莲座状;有短柄或无柄。叶片宽卵形或圆形,长510mm,宽45mm,茎生叶对生,疏离,叶片匙形,长45mm,宽1……...

    查看详情 >>
  • 乌贼鱼腹中墨2022-10-07 19:34:04

    中药材“乌贼鱼腹中墨”。出处:《本草拾遗》。原形态:动物形态详...

    查看详情 >>
  • 鳗鲡鱼血2022-10-07 18:30:04

    中药材“鳗鲡鱼血”。出处:《纲目》。功能主治:《纲目》:...

    查看详情 >>
  • 骨螺2022-10-07 18:31:16

    中药材“骨螺”。别名:骨贝、螬螺。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浅海5060m深的泥沙质海底。肉食性,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2.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3.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原形态:1.栉棘骨螺,贝壳呈纺锤形,棘栉状,质结实但不厚,一般壳高100mm左右,最高个体可达140mm螺层约……...

    查看详情 >>
  • 风车藤2022-10-07 18:32:26

    中药材“风车藤”。别名:黄牛叶、红龙。出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生于林中、山谷、路旁灌丛中。分布我国西南至东南部。原形态:木质大藤本,长可达30米,幼枝和花序被短柔毛。茎圆柱形,有黄白色小皮孔。叶革质,对生,椭圆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3~7.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上面有光泽。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3~1……...

    查看详情 >>
  • 锯鲨卵2022-10-07 18:34:44

    中药材“锯鲨卵”。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暖水性近海底栖鱼类。卵胎生,每产10余仔有时进入河口。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原形态:尖齿锯鳐,体平扁,长可达6米余,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头平扁三角形,吻平扁,坚硬,呈剑状突出,边缘具锯状吻齿2126对。眼小,上侧位,眼球上半部连于皮上。下眼睑有瞬褶。喷水孔位于口角上方。鼻孔狭长,斜侧位。口宽。牙细而多,平……...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