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木树皮2022-10-07 19:08:51
中药材“毛木树皮”。出处:毛木树以红木之名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并谓:...
查看详情 >> -
桦革裥菌2022-10-07 19:10:57
中药材“桦革裥菌”。别名:桦褶孔菌、蘑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桦、栎、杨、柳等阔叶树及云、冷杉等针叶树的腐木上。 资源分布: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原形态:子实体革质至近栓质,侧生无柄,单生或叠生。菌盖半圆形、扇形至贝壳形,(25)cm×(2610)cm,厚0.3lcm;盖面灰白色、淡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密生短绒毛,有明显的同心环带,干后呈土黄色至灰褐色……...
查看详情 >> -
松木皮2022-10-07 19:13:15
中药材“松木皮”。别名:赤松皮(《千金方》),赤龙鳞(《永类钤方》),赤龙皮(《纲目》)。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含鞣质。功能主治:去风,胜湿,祛瘀,敛疮。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肠风下血,远年久痢;痈疽久不收口,金疮,汤火伤。 ①《纲目》:...
查看详情 >> -
斑蝥2022-10-07 19:15:33
中药材“斑蝥”。别名:花斑蝥、花壳虫。性状: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己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查看详情 >> -
峨参2022-10-07 19:17:49
中药材“峨参”。别名:土田七[四川]。性味:甘、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祛瘀生新。根:用于跌打损伤,腰痛,肺虚咳嗽,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叶:外用治创伤。用法用量:根4~5钱;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或干叶研粉敷患处。别名:田七(《四川中药志》),金山田七(《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峨嵋药植》。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区的阴处或……...
查看详情 >> -
夹竹桃2022-10-07 19:22:18
中药材“夹竹桃”。别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毒性: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而有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心脏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若毒物未吐出时可催吐,洗胃,中晚期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保温。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痉……...
查看详情 >> -
夜花藤2022-10-07 19:24:33
中药材“夜花藤”。别名:吼喃浪[傣语]。生境分布: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消炎利尿。主治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外用研粉敷。本品配雅红隆(锡生藤)研粉外用,止血效果好。别名:吼喃浪(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河岸、林边灌木丛中。分布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原形态:……...
查看详情 >> -
唢呐花2022-10-07 19:26:50
中药材“唢呐花”。别名:炮胀花、炮胀筒、金鸡豇豆、两头毛、麻叶子、羊胡子草、羊奶子、燕山红、岩喇叭花。性味:苦、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活血散瘀。用于风湿骨痛,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痈肿,骨折。用法用量:3~4钱,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别名:金鸡豇豆、炮胀筒、马尾连、羊奶子、燕山红、羊尾草、黄鸡尾、马桶花、蜜糖花、千把刀、两头毛。撒拉花……...
查看详情 >> -
十两叶2022-10-07 19:29:09
中药材“十两叶”。别名:沙达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林中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苞叶木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幼枝被短柔毛,小枝红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410mm,被短柔毛;托叶披针形,宿存;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7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不明……...
查看详情 >> -
光叶密花豆2022-10-07 19:31:54
中药材“光叶密花豆”。别名:大样荔枝藤。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边、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原形态:光叶密花豆 攀援灌木。枝被短毛,后渐脱落。三出复叶,革质;叶柄长4.510cm,无毛;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2cm,宽36cm,先端渐尖而钝,基部圆,上面有光泽,两面均无毛,网脉明显;小叶柄长约8mm。圆锥花序……...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