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子藤2022-10-07 18:49:27
中药材“肾子藤”。别名:粉绿藤、疟疾草(云南)。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的疏林或灌丛中、土山的密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肾子藤 木质藤本,长达10m。枝和叶柄均直线纹。叶柄通常比叶片短或有时近等长;叶片革质,阔卵形、卵圆形至近圆形,长820cm,宽512cm,先端急病尖,基部圆形,……...
查看详情 >> -
肖鸢尾根2022-10-07 18:49:27
中药材“肖鸢尾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南方常见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非洲南部。原形态:肖鸢尾,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粗而肥厚,斜伸。叶基生,扁平,互相套叠,条形,长3070cm,宽0.71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叶脉明显。花茎高3090cm,上部有12个分枝,节明显,节上有披针形,抱茎的鞘状叶,叶长达7cm;花下的苞片与鞘状叶相似,互生;每花茎分枝顶生2……...
查看详情 >> -
肋柱花2022-10-07 18:49:26
中药材“肋柱花”。出处:始载于《内蒙古植物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4200m的山坡草地及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至西南等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茎4棱,不分枝或少分枝,绿色或带紫色。叶对生;无柄;叶片狭长披针形、披针形至线形,长至4.3cm,宽1.54mm,先端急尖,基部钝,半抱茎,中脉在两面均显着。花顶生……...
查看详情 >> -
肥肉草2022-10-07 18:49:26
中药材“肥肉草”。别名:家构、酸酒子、酸杆、福笛木、羊刀尖、棱茎木、百花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401700的山谷疏、密林下阴湿处或山坡草地土质肥厚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草本或亚灌木,高30100cm。茎四棱形,棱上常具狭翅,无毛,通常不分枝。叶对生;叶柄长26cm,肉质,具槽,边缘具狭翅,与叶……...
查看详情 >> -
胖血藤2022-10-07 18:49:25
中药材“胖血藤”。别名:毛血藤、云钩莲、百解药(《贵州民间方药集》),荞叶细辛(《贵州草药》)。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旁。分布贵州、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细长,被淡黄色柔毛。叶互生;叶片心状箭形,长4~6厘米,宽4~5.5厘米,先端尖锐,基部箭形,全缘,两面被柔毛;叶柄长,被柔毛;托鞘短简状,膜质。穗状花序……...
查看详情 >> -
肥猪草2022-10-07 18:49:25
中药材“肥猪草”。别名:芳香石豆兰(《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附生于密林中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原形态:香石豆兰,附生植物。根茎纤细,粗23mm。假鳞茎长圆形,长34cm,基部生多数须根,顶生1叶。叶片革质,厚而脆,长圆形,长49(12.5)cm,宽1.21.5(2.2)cm……...
查看详情 >> -
背花疮2022-10-07 18:49:24
中药材“背花疮”。别名:独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铜钱草、石苋菜、阿飞虻。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500m的石灰岩山上石隙或灌丛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原形态:肉质草本。茎高527cm。全株无毛。叶常集生于茎顶端,下部裸露,节间长14cm,不分枝。叶肉质,对生;叶柄长0.64.5cm;托叶三角形,宿存;叶片稍不等大,常……...
查看详情 >> -
胆星2022-10-07 18:49:24
中药材“胆星”。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出处:《纲目》。性状:本品为块状或圆球形,表面黑色或棕黑色,断面色较浅。质韧或硬,微有香气,味苦微辛。以色黑、油润、嗅之不腥、味不麻辣者为佳。归经:①《药品化义》:...
查看详情 >> -
胖儿草2022-10-07 18:49:23
中药材“胖儿草”。别名:黑脚杆。性味:甘、酸,平。功能主治:健胃,利湿,消疳。用于小儿疳积,脾虚水肿,黄疸。用法用量:0.5~1两。水煎服,或炖五花肉服,食肉汤喝。别名:黑脚杆(《四川中药志》)。出处:《峨嵋药植》。生境分布:生于缓坡树林下阴湿处。原形态:草本,高可达20~30厘米。须根多分歧。茎圆柱形,无毛,嫩绿色,有时红蓝色。叶对生,披针形,长1~5厘米……...
查看详情 >> -
胜红蓟2022-10-07 18:49:22
中药材“胜红蓟”。别名:咸虾花、白花草、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柠檬菊、七星菊、白毛苦、猫屎草、脓泡草、胜红药、消炎草。性味:辛、微苦,凉。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蜂窝织炎,下肢溃疡,中耳炎,外伤出血。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
查看详情 >>